科研产出
环境因素对大肥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pH值、温度、光照条件、基质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新疆博斯腾湖野生大肥蘑菇组织分离菌株200561-1菌丝的影响,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分别研究不同培养基pH值(pH 4.5,5.0,5.5,…,8.5)、培养温度(4,8,12,…,32℃)、光照条件(连续黑暗、12h/12h光暗交替、持续光照)、基质含水量(45%,52%,59%,…,80%)对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菌丝适宜在中性偏酸环境下生长,pH为6.0~7.0时菌丝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和长势,6.81为其最佳pH值;大肥蘑菇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4~32℃,最佳温度为28.42℃,根据菌丝和培养温度的关系,可将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划分为中温偏高型;连续黑暗的培养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这与该菌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活史相吻合;大肥蘑菇菌丝在基质含水量为66%,73%和80%时均能良好生长,以74.65%为其最佳值,当基质含水量<52%时菌丝不生长,最后萎缩。【结论】新疆博斯腾湖野生大肥蘑菇组织分离菌株200561-1菌丝培养阶段所需的最适pH值为6.81,最适温度为28.42℃,连续黑暗的培养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最适基质含水量为74.65%。


覆膜时期对3种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应用效果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的最佳覆膜时期。【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测定了3种地膜在不同时期覆膜的控草、增产、增收效应。【结果】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在不同时期覆膜,对田间杂草均有理想的控制效果,阔叶杂草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超过85%和95%,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超过60%和75%;对玉米出苗率、叶绿素相对量等无明显影响;对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产量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有较明显影响,提前覆膜有利于改善各农艺性状并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上年秋覆膜较播期覆膜分别增产4.19%和9.85%、分别增收839.51和1 855.31元/hm2。白色地膜在不同时期覆膜,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均明显低于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但推迟至播期覆膜亦可起到较好的控草作用,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分别达到90.21%和74.70%;对玉米出苗率、果穗粗度无明显影响;对玉米叶绿素相对量有一定的影响,在玉米幼苗期以顶凌期覆膜较高,播期覆膜的次之,在玉米快速生长期则无明显影响;对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双穗率、穗有效长度、穗粒数、百粒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有明显影响,均随覆膜时期的提早而明显降低,上年秋覆膜较播期覆膜减产19.09%、减收3 861.73元/hm2。【结论】在陇东旱塬区杂草严重或较重发生条件下,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以上年秋季覆膜最佳,顶凌期覆膜次之;白色地膜在土壤墒情较好时应尽量安排在玉米播期覆膜。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 地膜种类 覆膜时期 除草效果 玉米产量


223份小麦农家品种田间抗条锈病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为发掘更多的小麦条锈病抗性种质资源,了解小麦抗条锈病性基因在甘肃省小麦农家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选用甘肃省223份小麦农家品种,采用人工接种与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7年进行了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鉴定与评价,并利用已知的6个Yr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条锈病性基因类型检测。结果显示,在供试的223份小麦农家品种中,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50份,占总数的22.42%,其中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42、3和5份,分别占总数的18.83%、1.35%和2.24%;有99份品种具有慢条锈病特性,占总数的44.39%。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Yr26、Yr9、Yr5、Yr10、Yr15和Yr18的小麦农家品种分别有112、8、92、12、77和22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0.22%、3.59%、41.26%、5.38%、34.53%和9.87%;有41份品种未检测到供测的6个抗条锈病性基因。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条锈病 抗性评价 Yr基因 分子检测


近25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异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文章以1991—201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格局、生产比较优势、变化规律以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为甘肃省马铃薯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及三产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结果](1) 1991—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SAI、EAI、CAI均大于1,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整体竞争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甘肃省马铃薯在种植空间上呈现向中部地区集中的态势;(3)马铃薯生产效率优势相对较集中,效率优势指数多集中在0. 8~1. 4之间;(4)各市州马铃薯种植的CAI与SAI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5)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6)兰州、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12个市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构建扶持马铃薯生产的长效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五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由马铃薯生产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马铃薯 比较优势 集中度 区位熵 发展对策 甘肃省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蜜11号’桃是将2003年获得的‘华光’油桃实生种子培育成苗,再从中选育出的早熟桃新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两半较对称;平均单果质量201~223 g,最大单果质量262 g.果皮茸毛较短、较少,果皮底色为白色,红色覆盖率80%以上;果肉白色,汁液多,硬溶质,风味浓甜,黏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1%,可溶性糖含量9.4 g·100 g-1,有机酸含量0.24 g·100 g-1,维生素C含量4.8 mg·100 g1,品质上.花型为蔷薇形,有花粉.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果实成熟期为7月上中旬,果实生育期87~90d;全年生育期约225 d.抗逆性、抗病性强.果实货架期5~7 d.适宜甘肃省中东部桃产区种植,第3年开花结果,丰产.


梨树腐烂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及其综合防治效果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梨树腐烂病防治效果最佳的药剂,为梨树腐烂病的绿色防控及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19a(年)生‘早酥’梨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比较10种药剂对梨树腐烂病刮除病斑后的治愈率、愈合宽度和复发率,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较好药剂进行田间综合防治试验。【结果】拂蓝克、腐殖酸铜和40%氟硅唑乳油500倍液处理后治愈率较高,与其他药剂防效存在显著差异(α=0.05),拂蓝克、腐殖酸铜和甲硫·萘乙酸田间试验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结论】拂蓝克、腐殖酸铜和甲硫萘乙酸可作为梨树腐烂病田间综合防控药剂。


干旱绿洲灌区大白菜施磷效应与磷肥投入阈值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2011—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绿洲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台站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露地大白菜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呈下降的趋势.在施磷量为112.52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5489.1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增产13.3%~23.8%,此时磷肥利用率为14.2%.土壤中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可溶性总磷(CaCl-P)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土壤Olsen-P含量为24.22 mg·kg-12时对应的施磷量为111.1 kg·hm~(-2),表明当土壤中Olsen-P含量小于24.22 mg·kg-1时,土壤中的磷素不发生盈余,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当施磷量为60.17 kg·hm~(-2)时,磷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即此施磷量水平能满足作物的需求.结合研究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综合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干旱绿洲灌区磷肥投入阈值在60.17~112.52 kg·hm~(-2)时,能保证露地大白菜高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关键词: 磷肥阈值 磷平衡 磷肥利用率 大白菜 干旱绿洲灌区


氮磷配施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旱地胡麻施肥增产不明显的问题,设2个施氮(纯N)水平:75 kg·hm~(-2)(N_1)、150kg·hm~(-2)(N_2);2个施磷(纯P_2O5)水平:75 kg·hm~(-2)(P_1)、150 kg·hm~(-2)(P_2),共4个施肥处理(N_1P_1、N_1P_2、N_2P_1和N_2P_2),以不施肥为对照(N0P0),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胡麻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促进了胡麻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比N0P0明显增加11.90%~59.29%,且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以N_2P_1最大,比其他处理显著增加7.76%~34.73%和8.07%~9.14%(P<0.05)。与N0P0相比,各施肥处理的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显著增加3.26%~39.06%和5.72%~61.50%。不同氮磷配施水平对胡麻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与N0P0相比,N_1P_1、N_1P_2、N_2P_1和N_2P_2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6.21%~21.69%、28.47%~36.05%、44.27%~56.55%、36.34%~47.10%。胡麻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N_2P_1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N_2P_2次之,分别比N0P0显著增加30.23%~38.54%、20.50%~36.81%。可见,适宜的氮磷配比(N_2P_1:150 kg N·hm~(-2)、75 kg P_2O5·hm~(-2))在增加旱地胡麻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土壤水分吸收的基础上,保证了胡麻的高产高效,这为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固定道垄作(PRB)是在农田中设固定的机械行走道的一种垄作和沟灌栽培模式,是河西灌区春小麦取代传统平作和大水漫灌种植方式的一种新技术。为了明确PRB种植模式下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2014—2015年连续2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3种灌溉定额(1200、2400和3600 m3 hm–2)为主区,以4种施氮水平(0、90、180和270kg hm–2)为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根长密度及最终产量的影响。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根长密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灌水量的效应大于施氮水平的效应;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长密度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根长密度最大值的水氮耦合条件是灌水量约2850 m3 hm–2、施氮量196~207 kg hm–2。中等灌水量(2400 m3 hm–2)条件下,小麦主要生育期根长密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根长密度在40~80 cm土层的分配比例,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中等灌水量与中氮水平(180 kg hm–2)是所有处理中的最佳水氮耦合模式,可用于河西灌区春小麦PRB栽培模式。当加大灌水至3600m3 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高灌水量使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根长密度降低,且根长密度在0~40 cm土层的比例升高,在40~80 cm土层的比例下降。


构建草地农业智库系统,助力中国农业结构转型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农业",简称草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破解我国传统"耕地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众多层面。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本研究提出构建"草地农业智库",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草地农业智库"信息系统,巩固现有研究成果,凝聚研究合力,对国内外草业信息做适时收集、分析,使之成为草业的"神经系统"以供社会共享。"草地农业智库"应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对我国草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中国农业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