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小麦品种主要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和分布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甘肃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96份品种的主要春化基因位点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组合存在11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A1/Vrn-B1/Ppd-D1a次之。在春麦生态区存在11种组合类型,其中VrnA1/Vrn-B1/Ppd-D1a频率最高,Ppd-D1a次之。在河西灌溉春麦区、中部干旱春麦区与洮岷高寒春麦区频率最高的组合类型分别为Vrn-A1/Vrn-B1/Ppd-D1a、Vrn-A1/Vrn-B1和Ppd-D1a。与春麦生态区相比,冬麦生态区不存在春化基因显性变异Vrn-A1,且仅存在Ppd-D1a、Vrn-B1/Ppd-D1a、Vrn-D1/Pp-D1a三种类型的等位变异组合,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B1/Ppd-D1a次之。在陇南冬麦区、渭河上游冬麦区、泾河上游冬麦区中,基因组合类型Ppd-D1a均占主导地位,分布频率依次为46.2%、93.6%和100%。


长期定位施不同氮源有机肥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213份燕麦种质的白粉病抗性评价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260、青永久83、青永久49、青永久016、青永久94、青321、青永久154、原45、永73-1、83-27、S20-36-6、保罗、330、原15和白苏鲁2055共18份材料表现中抗;其余183份表现中感、高感和极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6%、8.5%和85.9%。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向日葵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份不育系和6份恢复系材料为亲本,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36份向日葵杂交组合,对其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的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份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株高、茎粗、叶片数、盘径、百粒质量、粗蛋白各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但基因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单盘实粒数、单株产量、粗脂肪等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主导;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百粒质量>单株产量>单盘实粒数。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与向日葵杂交组合竞争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强优势组合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SCA效应。12份亲本材料中,恢复系X3639R、318R、LD5009R在单株产量、农艺性状、单盘实粒数均表现为较大的正向GCA效应值;不育系S10-390-3A、S10-336-2A、S10-390-1A在百粒质量、单株产量、粗脂肪、粗蛋白方面均表现为较大的正向GCA效应值,故均为较好的亲本材料。此外,除茎粗外,恢复系的GCA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明显高于不育系。向日葵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杂种优势。叶片、单盘实粒数、单株产量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66.13%、73.58%、61.17%。粗蛋白平均超亲优势值为68.96%,各性状正向超亲优势组合数超过83%。


胡麻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其指标筛选
《干旱区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现有胡麻种质资源抗旱性及其与重要育种性状间的关系,研究胡麻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和鉴定指标,为抗旱育种及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15份国内主栽胡麻品种建立的抗旱性综合评价体系,以227份国内外胡麻种质、育成品种、地方品种为材料,考查与其成株期抗旱性相关的5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采用抗旱指数、因子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抗旱型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研究。结果显示:被考查性状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程度及关联程度各异,可选择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为优先选择指标;D值与产量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据D值将供试胡麻种质划分为7个抗旱级别,可较好地反映各供试胡麻种质的抗旱性及其特点。说明有选择地测定与D值密切相关的6个性状指标,以其D值作为评价参数可有效且准确的鉴定胡麻种质抗旱性。
关键词: 胡麻 农艺性状 抗旱性 综合评价 隶属函数 度量值 聚类分析


嫁接与施氮对甜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栽培方式(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副区为4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 kg N·hm~(-2)),研究了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甜瓜产量和品质、氮素运移和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栽培的甜瓜商品瓜产量较自根甜瓜提高了7.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0.16%~3.28%;生长前期嫁接栽培甜瓜氮素累积量较自根栽培低,结果后嫁接栽培氮素累积量显著升高,收获时植株氮素累积量较自根栽培增加了5.2%,果实中的氮素累积量提高了10.3%;嫁接栽培植株氮素向果实的转移量较自根栽培提高了20.9%,嫁接栽培果实中的氮素分配率在80%以上,自根栽培的分配率在80%以下;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嫁接栽培的甜瓜氮素吸收利用率较自根栽培提高了1.3%~4.2%,氮素农学效率提高了2.73~5.56 kg·kg~(-1),氮素生理利用率提高了7.39~16.18 kg·kg~(-1);从商品瓜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施氮量240 kg·hm~(-2)为本区域嫁接甜瓜较适宜的氮素用量.


甘肃葡萄气候区划与栽培建议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无霜期和活动积温作为甘肃葡萄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生长季干燥度为水分指标,埋土防寒线为辅助指标,以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年气象数据和全省3"(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数据,建立了全省无霜期、活动积温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并将全省分为3个区域分别建立了干燥度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各指标空间回归模型进行残差插值校正,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甘肃省葡萄气候区划图,将甘肃省欧亚种葡萄适宜栽培区划分为4区、11亚区,将山葡萄种植区划分为可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对各区葡萄栽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葡萄 甘肃 气候区划 数字高程模型(DEM)


河西走廊不同砧木对‘贵人香’葡萄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砧木处理对‘贵人香’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2个砧木与‘贵人香’葡萄进行绿枝嫁接,以‘贵人香’葡萄扦插自根苗为对照,对植株的枝条生长情况、果粒质量、产量、糖酸含量以及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供试砧木‘圣乔治’‘5BB’‘101-14’‘SO_4’‘110R’和‘3309C’的枝条节间长度比对照增加了11.24%~19.95%。参试砧木对枝条粗度无影响,但‘5C’‘520a’‘110R’和‘贝达’枝条髓心直径分别比对照减小了20.72%、20.17%、19.06%和11.88%,显著增加了枝条成熟度。‘Flourilush’和‘贝达’增加了果穗质量和产量,其中‘Flourilush’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10.47%,‘110R’单穗质量最高,增幅23.52%,同时发现‘520a’‘420’和‘5C’果穗质量、果粒质量和产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不同砧木对‘贵人香’果实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SO_4’‘420’和‘5BB’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78%、11.66%和10.61%,‘Flourilush’比对照减少了10.04%;‘5BB’‘420’‘1103P’‘520a’‘圣乔治’和‘3309C’砧穗组合显著提高了果实中糖酸比,比对照增加了7.97%~42.15%,‘5BB’明显降低了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5C’中的可滴定酸含量远远大于对照。各砧穗组合对果实p H影响较小。供试砧木多数可提高果实总酚及单宁含量,以‘101-14’‘420’‘110R’‘贝达’和‘5C’砧木效果较为显著。‘420’‘3309C’‘101-14’和‘Flourilush’显著增加了冰酒原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冰酒原料采收期(10月2日至26日)‘101-14’砧穗组合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积累速率最快,从29.63%增加至40.30%,相反,‘110R’砧穗组合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积累增幅最小,仅由24.77%增加至28.27%,采收时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在河西走廊产区,通过适宜砧木选配可促进葡萄枝条的生长,且可以提高葡萄果实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关键词: ‘贵人香’葡萄 河西走廊 砧木 枝条生长 果实品质


性诱剂诱捕器对苹果金纹细蛾的诱集作用和控制效果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区12a生红富士苹果园中,研究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方位、大小、高度和密度对金纹细蛾诱集量的影响及对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方位对诱集量影响显著,行间挂置诱集量是株间挂置的1.33倍。诱捕器大小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口径30cm和25cm诱捕器诱集量均显著高出20cm诱捕器37.3%和35.6%,单位面积诱集量25cm诱捕器显著高于30cm诱捕器。诱捕器高度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离地面1.0m和1.5m处诱捕器诱集量显著高于离地面0.5m和2.0m处,其中1.0m和1.5m处诱捕器的诱集量分别较0.5m处高40.0%和42.5%,较2.0m处诱集量高38.1%和40.5%。性诱剂对金纹细蛾危害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每667m~2挂置3个诱捕器,全年防治效果可达70.1%。


不同覆草量苹果园土壤水温效应及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麦草覆盖应用于果园,研究不同覆盖用量22 000 kg·hm-2(T1)、33 000 kg·hm-2(T2)、44 000 kg·hm-2(T3)和清耕(CK)在整个生长期对19年生长富2号苹果园0~100 cm土壤水分、5~25 cm土壤温度、树体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情较重的4—7月,3种覆草处理的平均含水量随覆草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T2和T3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8.98%~27.09%;且3种覆草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含水量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9.36%~73.77%;4—8月3种覆草处理的各深度地温低于CK,4—6月份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2.11℃~8.02℃;相反,9—11月份高于CK。覆草处理5~20 cm深度土温日变幅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0.39℃~3.63℃。果实单果重和产量以T2处理最高,3种覆草处理每公顷产量较CK极显著(P<0.01)提高,高出10.70%~20.83%;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覆草处理较CK极显著(P<0.01)增高,高出9.87%~20.87%。覆草对树体生长量、枝类比例影响不大。综合各种效应及投入产出比,陇东黄土高原苹果园覆草量以22 000~33 000 kg·hm-2较经济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