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播期 产量 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ms1轮回群体应用于转EPSPS基因大豆育种改良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抗草甘膦性株所占比例为70.54%。利用大豆ms1基因构建了一个含EPSPS基因的转基因大豆轮回群体,该群体性状分离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合转基因大豆育种材料筛选。

关键词: 大豆 轮回群体选择 ms1 转基因 EPSPS 草甘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梨’钙调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鸭梨’为材料,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CaM,并借助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鸭梨’花、叶及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获得了2个长度为764和801bp的CaM 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PbCaM1和PbCaM2,二者均含有450bp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且氨基酸序列相同。‘鸭梨’CaM在系统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与苹果相比,两者氨基酸序列为100%一致性。PbCaM1和PbCaM2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它们在成叶、盛花期花瓣和幼果期表达量较高。本研究表明CaM具有高度保守性,PbCaM1和PbCaM2在‘鸭梨’果实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鸭梨’ 钙调素 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寒机制的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发生冻害的潜在危险在加大,提高小麦抗寒性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近期农业科学研究者就小麦抗寒性的生理机制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前人研究中细胞膜稳定性、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水分代谢与小麦抗寒性的关系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作一总结和评述,以便于在此方面开展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小麦 抗寒性 生理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太行山区青翘产地初加工方法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青翘产地初加工的最佳方法。方法烘干法考察了不同恒温不同烘干时长以及变温烘干对青翘药材的质量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蒸的时间、加热量、样品厚度对青翘质量的影响;煮的时间、加热量、加水倍数对青翘药材的质量影响。结果最佳加工方法为:蒸15 min,大火加热,样品厚度5 cm。结论该加工方法可行,操作简便,药材的品质较好,且较经济,为连翘的规范化生产产地初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翘 产地初加工 正交试验 连翘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披针叶黄华对垂穗披碱草种子的化感作用

中国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常见毒杂草披针叶黄华不同浓度(0,25,50,100g/L)根、茎、叶水浸液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以及胚芽和胚根伸长的化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披针叶黄华根、茎、叶水浸液均对垂穗披碱草种子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且各部位化感效应均不相同,表现为茎>叶>根,且随着披针叶黄华根、茎、叶水浸液浓度增大而增强。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率、发芽势以及胚芽和胚根伸长对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依次表现为胚根>发芽指数>萌发率>胚芽,且胚根、发芽指数、萌发率三者的敏感性较为接近。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披针叶黄华 水浸液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生黑麦草种质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草原与草坪 2016 CSCD

摘要:对24份盆栽多年生黑麦草种质材料在苗期采用反复干旱法试验,调查了地上、地下生物量、株高、分蘖数、根冠比5个形态学指标,通过存活率、抗旱指数、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5种方法进行了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所有形态指标的抗旱系数DRC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评价指标,除根冠比外均与抗旱性正相关。5种评价方法结果一致,抗旱指数法为单指标评价,简单快捷;隶属函数法为综合评价法,应用面广。根据隶属函数法可将供试多年生黑麦草材料分为4类:抗旱性强的有7623,7905和7932,抗旱性较强的7406、7722、7095、7252、7484、7454,抗旱性中等的为7814、7253、7544、7431、7101、7053,抗旱性较差的有7847、7288、7530、7054、7151、7192、7840、7261、7442。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苗期 反复干旱法 抗旱性 评价

南方根结线虫在河北日光温室黄瓜上的种群动态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蔬菜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在日光温室中的种群动态,对河北一年两茬日光温室黄瓜土壤中及根系上的线虫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土壤中一年四季均可检测到2龄幼虫(J2)和卵。土壤中J2和卵的数量在7月中旬作物收获时达到高峰(450.1条/100mL土和333.4粒/100mL土),在7月19日—9月14日作物休闲季节均呈下降趋势,12月下旬秋冬茬作物收获时分别达到30.3条/100 mL和176粒/100mL土。对冬春茬黄瓜,J2大量侵入期在3~5月,高峰期在3月下旬;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4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根结数量在6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对秋冬茬黄瓜,J2和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均在10月中旬;4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10月下旬;12月下旬根系内雌虫数量和根结数量在秋冬茬黄瓜收获时达到高峰期。对一年两茬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对冬春茬的危害重于秋冬茬。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种群动态 侵染 黄瓜 日光温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型复合发酵菌剂接种鸡粪堆肥的效应

环境工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鸡粪为主要材料,进行了低温启动型复合发酵菌剂在低温环境下的堆肥发酵试验,研究分析了发酵过程堆肥的温度、水分、pH值、C/N、灰分、NH~+_4-N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条件下,研制的发酵菌剂可使鸡粪堆肥在24 h内启动发酵,提早启动2 d以上,堆温达到50℃以上的时间提前5 d左右,维持55℃以上高温达到14 d,低温启动效果明显,且堆温较高;可加快堆肥物料水分的挥发,降低C/N比,发酵15 d后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4%,比对照提前12 d,发酵进程显著加快;虽然堆肥有机质的损失率略高于对照,但全氮的损失率却低于对照,堆肥铵态氮的含量提高70.2%,保氮效果显著。

关键词: 低温发酵 复合发酵菌剂 堆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离子辐照诱变育种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离子辐射育种以其程序简单、突变效率高、突变谱广等特点,受到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注入的高能带电粒子与生物体内的分子或原子发生弹性、非弹性的碰撞,导致生物体内的电离损伤,进而使染色体发生序列或结构改变。其生物学效应在个体水平主要表现为叶形、花色、花形、株型等变化,在生理水平主要表现为过氧化物酶类含量的改变,在分子水平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变化、转座子、甲基化的激活等。本文简要介绍了重离子辐射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离子辐射对生物体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在育种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重离子 诱变 农作物育种 生物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