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微生物复配剂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微生物复配剂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效果许少春,许尧兴,郑长峰,鲍咏梅(浙江省农科院微生物所310021)(杭州市灯塔养殖总场)酶制剂应用于畜禽日粮中,特别是猪的前期饲料中被证实具有提高饲料消化率,促进幼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报酬的功能。微生物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组合抗菌促长剂与复合酶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不同组合抗菌促长剂与复合酶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骆贤芳,楼洪兴,许松,卢伟(浙江义乌中太饲料有限公司322000)(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中抗生素与酶制剂的合理应用已越来越引起动物营养学者和生产者的重视。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芒的作用初探

大麦科学 1996

摘要:本试验对大麦进行了六种剪芒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的芒对大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贡献大小因品种而异,一般来说,长芒大麦>短芒大麦、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芒在从大麦抽穗到成熟的各段时期内的贡献大小不一;二棱大麦麦穗一侧的芒对另一侧的籽粒产量不作贡献;剪芒对大麦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大麦 籽粒产量 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遗传效应

作物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生育期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早粳G38为抗源供体,以成株期抗性的晚粳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转育出全生育期抗白叶枯病的晚粳品系D601、D602和D603。遗传研究表明,3个晚粳品系都聚合了来自双亲的xa-5和Xa-3抗性基因,聚合的抗性基因可能具有抗性累加效应,其抗性水平和抗扩展能力强于双亲,抗谱宽于秀水11。同时评价了3个晚粳稻抗病品系对我国白叶枯病病原型的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认为D601、D602和D603可以作为抗病亲本应用于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

关键词: 抗源 抗性基因聚合 遗传效应 粳稻品种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灵与卡死克混用防治柑桔潜叶蛾试验

山西果树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万灵与卡死克混用防治柑桔潜叶蛾试验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产区的最主要害虫之一,以往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防治,防效较差。近年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其原因是柑桔潜叶蛾对拟除虫菊酯类产生抗性所致。90%万灵可溶性粉剂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万灵新剂型,1992-19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播植物病毒的真菌

世界农业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传播植物病毒的真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阮义理传播植物病毒的真菌称介体真菌。由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约30种,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大麦黄花叶病毒属的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或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吐丝昆虫资源(上)

中国蚕业 1996

摘要:在昆虫中,有吐丝功能的幼虫很多.这里所指的吐丝昆虫,狭义地指它们所吐丝、所作茧可望作为人们服用纤维的一些种类.其中一部分已经人们驯化而家养;一部分虽处在野生态,但亦久已为人们所利用;还有一部分尚未加以利用,有望开发其茧丝或蛹蛋白资源.在人们久已利用的吐丝昆虫中,它们全分布在鳞翅目,大部在蚕蛾科和大蚕蛾科.它们是蚕蛾科中的桑蚕、家蚕和桑蟥,大蚕蛾科中的柞蚕、樟蚕、大山蚕、樗蚕、栗蚕、蓖麻蚕和天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改良滨海盐土的根限交换性阳离子效应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6

摘要:采用根袋法研究腐熟有机物料对滨海盐土水稻根际交换性离子组成的影响及其与植株元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交换性CA,K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上升;交换性MG显著递减,NA则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土壤CEC和ESP也略有上升,但差异也未达5%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 盐土 有机物料 交换性阳离子 滨海盐土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园施稻草的肥效初探

蚕桑通报 1996

摘要:有机肥是高产桑园不可缺少的肥源,近年来我省桑园已很少施用河塘泥,绿肥种植面积也急剧减少,而农村中稻草的数量却普遍充裕,价格低廉,值得利用.稻草,碳氮比(C/N)较大,且含较多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一般都认为应先堆积发酵,腐熟后再用为宜;但这将多费劳力,增加推广应用的难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早春桑芽萌动之前,开沟直接将稻草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吐丝昆虫资源(下)

中国蚕业 1996

摘要:六、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蓖麻蚕原产印度,是一种无滞育期的多化性昆虫,16世纪起在印度阿萨姆地方饲养,1938年台湾省高雄市引种试养,1940年引进中国东北,1946年后在中国华南和华东试养,1952年后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朱冼正式开始领导饲养研究。 蓖麻蚕的主要饲料为蓖麻,其他为木薯、臭椿、乌桕、马桑等,曾在江、浙、赣、鲁、冀、豫、皖、晋、滇等省推广,目前在湘、桂、皖、冀等地还有饲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