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油熏蒸处理对香蕉采后炭疽病害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植物提取物对香蕉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以香蕉果实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方法测定不同剂量(0~40μL)的茶树油(TTO)及其主要成分(4-松油烯醇、α-松油醇、γ-松油烯和1,8-桉叶油素)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抗菌活性,并用TTO及其主要成分熏蒸处理接种炭疽病菌的香蕉果实,测定果实常温贮藏(25°C,相对湿度75%)的发病情况和TTO处理对接种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TO、4-松油烯醇和α-松油醇均能显著抑制离体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1.25g/LTTO处理降低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发病程度,0.32g/L4-松油烯醇和α-松油醇处理对接种果实病斑直径的抑制效果显著好于TTO。另外,1.25g/LTTO处理提高了接种果实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酶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初步研究表明TTO熏蒸处理在控制香蕉果实采后腐烂和提高果实抗病性上具有应用可行性,4-松油烯醇和α-松油醇可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氮源对优势藻株Hhw总脂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适合用于开发生物质能源的优势藻株,对分离得到的藻株Hhw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生长情况,不同碳、氮源对其总脂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Hhw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高、适应性广;硝态氮、碳源的添加促进Hhw中性脂的积累,Hhw总脂含量高达干重的36.45%;Hhw脂肪酸成分较为单一,以棕榈酸、亚麻酸、EPA等9种脂肪酸为主;不同碳、氮源对其脂肪酸组成成份的影响不大,但对各组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如铵基氮对EPA的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Hhw是一株极具开发潜力能源微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CFA)同时测定橡胶叶全氮、全磷、全钾的方法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通过对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所附试剂配制等方法的改进,研究AA3同时测定橡胶叶片氮、磷、钾的方法。结果表明,氮、磷、钾混合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达0.999 9以上;氮、磷变异系数均小于0.5%(n=10),当钾浓度相当于标准曲线中间浓度范围时(即6~10 mg/L),变异系数为0.97%~1.13%,重现性良好;氮、磷、钾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7%~101.1%、99.3%~100.7%、98.4%~102.8%,待测液中氮、磷、钾检出限分别为0.019、0.004、0.072 mg/L。橡胶叶片氮、磷、钾测定结果与常规法相比无显著差异。该方法用于橡胶叶片H2SO4-H2O2消煮后氮、磷、钾同时测定,快速高效,一天半可测300个样品待测液,提高工效10多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pCl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ApCl基因的功能,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ApCl基因片段克隆入大肠埃希菌―酵母穿梭质粒pGAPZα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APZαA-ApCl,电转化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Zeocin筛选出阳性克隆转化子。通过比较转化空载体pGAPZαA和重组载体pGAPZαA-ApCl的不同菌株分别在含有高盐和高山梨醇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发现毕赤酵母GS115在转化ApCl基因后其抗旱、抗盐能力显著提高(约3倍),进一步验证了ApCl基因对提高生物抗逆能力有显著作用,为将来分离该蛋白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ApCl基因 抗旱 抗盐 巴斯德毕赤酵母 生物抗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植物新记录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报道了海南岛3个新记录属和7个新记录种植物。新记录属是婆婆纳属(Veronica L.)、小果草属(Microcarpaea R.Br.)、月见草属(Oenothera L.);新记录种是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 Wallich ex Jack)、小果草[Microcarpaea minima(J.Koenig ex Retzius)Merrill]、梁子菜[Erechthites hieracifolia(L.)Raf.ex DC.]、海边月见草(Oenothera drummondii Hook.)、广州蔊菜[Rorippa cantoniensis(Lour.)Ohwi]、密毛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var.lanatum(Roxb.)Steward]、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Siebold et Zucc.)Hand.-Mazz.]。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更新期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
《林业科学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处于更新期30年橡胶人工林含碳量、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组分的含碳量在29.94%52.90%之间,大小表现为:树叶>树干>树根>树枝>树皮>胶乳,相同器官的含碳量枯样的要比鲜样的高。凋落物层含碳量平均为51.90%,林下植物为46.09%。土壤含碳量平均为0.5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含碳量逐渐减少,相邻土层差异不显著。橡胶林生态系统现存碳贮量为219.68 t.hm-2,其中乔木层为140.21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3.82%,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为3.99 t.hm-2,仅占1.82%,土壤(0 100 cm)的碳贮量为75.48 t.hm-2,占34.36%。橡胶树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5.6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驯化对木薯耐寒性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用相对耐寒的2个木薯品种华南124和Arg7为材料,设置14℃弱低温驯化后4℃伤害处理、非驯化直接4℃处理和25℃对照,观察和测定了木薯在低温驯化处理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该2个品种经低温驯化处理后比非驯化处理,植株形态损伤减轻,恢复正常温度后形态恢复力增强;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延缓、脯氨酸含量增幅高而丙二醛含量指示的细胞膜破损变小;而在温度恢复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均较快。形态与生理指数一致表明,弱低温驯化能够有效提高木薯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及恢复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根系形态与活力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以槟榔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槟榔幼苗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处理使槟榔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增加,叶片生物量下降,各器官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2)干旱处理主要影响槟榔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粗度,从而影响根系表面积与体积,主要表现为:根长为0~5 cm的根系数量及单株总根数降低,根长大于10 cm的根系数量增加;根系表面积及根系体积在不同根段均以正常处理最高,而根系表面积大于6 cm2和根系体积大于0.5 cm3根段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3)干旱处理对槟榔根系活力的影响为前期大于后期,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根系活力下降越大。此结果表明槟榔主要通过调整根系数量、长度及粗度来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但干旱又明显抑制了槟榔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