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京郊菜园土壤元素累积与转化特征
《土壤学报 》 1990 CSCD
摘要:菜园土壤通常被认为是熟化度和肥力最高的土壤,但前人研究较少。研究不同地区菜园土壤在熟化过程影响下的基本性质、元素累积与转化特征,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肥力和熟化的本质,也有助于为菜园土壤的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玉米花粉干燥方法研究
《北京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新采收的玉米花粉含水量44~56%(雨后含水量增高),两年测定平均值为47.6%.由于花粉的营养十分丰富和全面,如不及时干燥将会发霉、生虫和变质,所以花粉的干燥是确保其营养成份和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花粉活性的关键一环.因此,进行花粉的干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金邦健生素在京郊农作物上的应用
《北京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金邦植物健生素由我国台湾省农科专家研制,它是一种新型多效的通用性液体植物营养剂,其型号有金邦31号及1号.它含有氮、磷、钾、钙、镁、锌、硼、锰等营养元素和多种氨基酸螯合物,不含激素之类物质,对作物和人畜无副作用,使用安全.近年来,本产品在浙江、广东、辽宁等省正在推广应用,一般可增产10~30%.为试验验证该产品在北京地区气候、土壤条件


关于大白菜苗期抗黑斑病鉴定中几个技术性问题的商榷
《中国蔬菜 》 1990
摘要: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tcae(Berk.) Sacc.]是我国秋播大白菜黑斑病的主要病原。由于该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所决定,在利用其进行大白菜苗期抗病性鉴定时,往往因病原分离不准,菌种的退化、产孢的困难、选择压力的不稳定等问题使鉴定失败。近年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一些结果,现发表出来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行商榷。 病原菌的分离问题 芸薹链格孢是一种兼性寄生菌,个体间生物学差异大。在研究时,一般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由于该菌在PDA上生长得慢,往往先长出的是伴生腐生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ier]。加上芸薹链格孢的多数菌系在PDA培养基上不易产生孢子,往往难以在早期确定哪种菌落是病原。甚至出现把细交链抱误以为病原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利用了会蔓链格抱菌分生抱子个体大,便于由组织中诱发出来的特点,采用由病斑上直接挑取抱子接在PDA培养基上的一方法,分离该菌的单班系或单抱子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此法挑取抱子的病叶可以是干标本(腊叶标本),也可以是鲜标本,先用冷开水及无菌水清洗病斑表面的尘土及老抱于,再放在铺有湿的消毒滤纸的灭菌培养皿内,”在 15~ 2 0 oC下保湿 12~ 24 /J’时.待病斑上出现大量抱子时即可在无菌室内(或超净台上)置于双简镜下挑取他子。挑取抱子的挑针要细。为了避免细菌的污染,可在每皿PDA培养基中加2滴25%的乳酸。每皿挑入10~20次,然后放在20~25℃温箱内培养约1周,即可得到纯化的苦基链格抱菌或其单抱子菌系。 供试菌种的退化问题 答基链格抱在人工培养基(如PDA)上转移的过程中,菌丝生长、产抱及侵染力都会逐渐减弱。如Ah—7菌系在PDA上转移18次后,不仅生长缓慢,不产抱,而且不能侵染大白菜。如果继续使用这样的菌系接种,必然会影响到抗病性鉴定的结果。因此,如何保持鉴定用菌致病力长期稳定,已成为准确鉴定大白菜对黑斑病抗性的重要保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曾采用过早代大量繁殖菌种,放在0~4t冰箱中保存的方法。但由于该菌在这种温度下仍可缓慢生长,退化的问题仍未解决,菌种仅能保存一年。此外,还用了石蜡油封藏法。但往往因杂菌的污染而使菌种报废。最后我们采用了千藏病组织的方法,解决了菌种长期保存会退化的问题。 具体的做法是;将分离到的芙董链格抱的单抱子系,以每滴20~80个抱子(或菌丝段)的量,滴接在白菜子叶上,5~7天后采F病叶,制成腊叶标本,放在两端加有干燥剂的玻管中,置于一18—一20℃温度下保存。用时取出一片,山病斑上直接挑取抱子分离出胶原首。由于干叶中的病菌在一18℃下低温中可以保存数年(作者已藏2年多,产抱力无变化)。因此,可以长期使用,保证了病原致病力的稳定。 病原菌抱子诱发技术 一般的说,芜望链格抱在寄主叶片上是很容易产生抱子的。但是用作抗病鉴定的病菌要经分离培养及纯化,使用其单抱后代。而该首在一般人工培养基上又不易产抱。因此,诱发该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产抱成为进行抗病鉴定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曾做过许多尝试,结果表明用玉米粒培养基产抱效果最好。具体做法是:将玉米粒煮熟,灭菌后接种芙塞族格抱菌苔,在25℃下培养9天,再经日光灯( 40W)在距离15厘米处照射2~4小时。在20C下黑暗中保湿48小时,然后每10克分装在一个小三角瓶内,置于一18—一20℃冰箱中保存。需要使用时取出一瓶,经刷洗抱子即可使用。洗过的产抱基物,可每保温48小时吸取一次抱予,连续使用3~5次。以第2次的抱子最适于进行抗病鉴定使用。这种抱子诱发工作一年进行一次即可。存于冰箱,随用随取. 综上所述,大白菜苗期抗黑斑病鉴定的病原菌繁殖工作,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接种用施子浓度 的计测方法问题 在进行大白菜抗黑斑病苗期鉴定时,用的抱于浓度对鉴定的结果影响很大,为此必须准确的计测使用悬液的抱子浓度。目前报道的计测方法很多。最一般的是将抱于悬液滴在载玻片上,加盖片后在低倍镜下(10X 10)任意统计10个视野中的抱子数。平均后,推算出每毫升悬液中的抱子数。但在我们使用中发现这种方法与观察的视野位置关系很大,在盖片中间取样比在边缘取样高数倍之多。作者重新分析了一滴悬液加盖后的抱子分布,表明在未加盖片前液滴所占据的部分,抱子密度最大,其外的抱子密度明显下降。因此,任意取10个视野的抱子量来代表全滴往往是不准确的。作者还比较了用血球记数板计测结果与实际抱子量的误差。每次均明显的高于实际抱子量。经过试验,我们认为取样时应在距盖片两端 1/4处取两个样比较简便准确(图2)。此处还可以将抱子悬液稀释到一定容积,充分摇句后立即用滴管吸出5滴,滴在载片上,不加盖片(这样观察面积小,省时间)。在显微镜F统计每滴中的抱子数,求出平均值。同时统计一下所用满管滴一毫升的滴数(重复3次平均),按下列公式即可求出每毫升悬液中的抱子量: 每毫升悬液中的抱子量。5滴悬液抱子平均数 X使用摘管每满1毫升悬液的滴数 根据计测的抱于浓度,用容量计算法(l)求出配成适合浓度应加水量。在熟练后,只需统计一下一滴中的抱子数,即可掌握进行抗病鉴定所需加入的水量。目前我们使用每毫升滴50滴的滴管,使每滴中抱子数控制在20个左右进行接种,即可得到良好的筛选效果。 关于改进滴接鉴定法问题 目前在进行大白菜苗期抗黑斑病的鉴定时,一般使用注射器滴接。依其针头固定的孔径保证抱子液滴体积的稳定。还要求在接种过程中不断翻摇注射器,以免因抱子沉降影响接种浓度。但是,试验表明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不如用改进液管法。具体方法是将6号注射器针头截断,用酒精灯烧接在液管上吸取抱子悬液滴接,这样既提高了接种效率,又保证了液滴体积的一以此外还观察了满接过程中不摇动,抱子沉降时对液滴抱子浓度的影响。做法是将滴管内吸满抱子悬液(约73滴),分别收取第l~3,11~13,21~23, 41~43, 71~73滴来计测各滴中的抱子数,结果表明随着滴数的增加,每滴中的抱子量在下降,每滴平均抱子数分别为397.7、382.3、379.0. 365.3、331.7,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区组间F值2.20,处理间 F值 1. 34 3)。因此,没有必要在接种时翻摇注射器,可进一步提高接种的效率。关于大白菜苗期抗黑斑病鉴定中几个技术性问题的商榷@李明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柯常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曾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严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1]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1977.p23


控制结球白菜贮藏期乙烯产生与积累的新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0 CSCD
摘要:研究形成了以通风措施控制乙烯产生和积累的结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贮藏新技术。其技术特点是:收获后不晒菜,使贮藏中乙烯产生量和呼吸强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一半左右,并减少晒菜损耗15%。利用自然冷源选择适温通风,菜温在入害后3-7天内迅速下降,并在整个贮藏期中保持恒定适温,排除并阻遏了贮藏叶球乙烯的产生和积累。应用此技术生产示范贮藏三个月损耗较传统窖藏下降12.3%.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保存率分別比对照高5%和18%,粗纤维降低18%、当年增收为投入的29.6倍。
关键词: 结球白菜 贮藏 乙烯 不倒菜 不晒菜 机械通风自动控制温度


土壤评价中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
《华北农学报 》 1990
摘要: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是土壤评价的核心工作.参评因素应按旱地、水田、菜地、园地、林地及牧地六种利用类型分别选定.应选取对该利用类型或作物组合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具有重大影响的、稳定性较高的主导限制因素,并以土壤属性为主,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定.参评因素的分级指标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为分等定级提出定量依据,其主要级差应尽量利用有生物学意义的临界指标.同一参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利用类型上有所不同.在目前全国无统一规定条件下,本文选定了适用于全国六种利用类型下的参评因素及划分为四等五级的分级指标.


关于转育大白菜cms的探讨
《中国蔬菜 》 1990
摘要:1978~1980年,自美国引进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irs ssp. pekinensis)cms(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细胞质雄性不育)原材料16份,以它们为基础,以优良大白菜为轮回亲本,试图转育成可以利用的cms系,为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开辟新途径,使繁殖亲本省工省力,降低杂交种成本。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cms材料:选用的16个cms材料均为Rlaa·P型[1],即由萝卜油菜的细胞质和大白菜核结合的cms,编号为C1、C2……C89。它们开始在北京春播时,其营养体较小,着生基生叶12~20片,开展度为20~50厘米,个别植株有结球趋势。同一材料个体间不整齐,营养体分为白菜型和非白菜型两类。白菜型:叶片略宽,叶片边缘浅裂或无裂。叶翼长及叶柄基部,叶面茸毛短或无。非白菜型:叶有大裂片2~8个,叶柄长,叶面茸毛少或无。 抽薹、开花后,花枝较大白菜的短而少,花器官除雄蕊退化成黄色花瓣状物外,雌蕊与大自莱同,可接受大白菜花粉结实。花内蜜腺小、香味淡,一般蜜蜂不愿采访。 大白菜材料:引用了具有不同生长期的较优良材料,它们适应于北京地区种植、有抗病或优质、耐藏等特性,共28个。早熟的有早皇、沙拉、房反、双小等 11个,中熟的有B201、胜利、7246和皇帝等5个,晚熟的有新核、玉青、2078、2079、2039、2157和234等12个。 二、方法 在cms原材料和其组合开花期间,以大白菜为父本轮回杂交,对恢复育性的组合,进行自交留种,旨在观察其后代育性表现。留种以母根为主,辅以部分较优小株材料。四年中共配制杂交组合及自交繁殖的cms共400多个,除淘汰低劣或因病无法保留的约半数之外,成活的有200个。 结果与分析 一、转育组合植株表现 在试验过程中,cms组合的初代父本往往有更换情况,这是由于授粉对挑选优良母株和使与父本花期相遇所致。为使cms组合成为父本型,只要用父本反复口交二、三代,并加强选择,性状即可稳定。从抗病性看,cms组合的抗病性较父本差,特别是采用了抗病性较差的父本时。如CI-2/2039/房反/③的病株率为23q0,父本房反为O。CI-5/2039/2157/2157/2157的病株率为17q0,2157小区无病。只有抗病较强的2078,其组合CI-2/2039/2078/”2078/③的抗病性与父本相近。 二、转育组合的育性表现 1981年即发现cms组合的育性有可育与不育两类,可育组合在转育1~4代中均有出现。从父母本材料分析,认为恢复育性与母本中的单株有关。在CI中,由CI-2所构成的CCS组合,均恢复了育性;而CI-1和CI-3的组合,均表现为不育。 CZ-1和CZ-4共有s个组合,均为不育,当CZ-2用2157转育到第三代时,恢复了育性。C14-1只用2157转育了一代,就表现为可育。从父本看,相同父本如房反、黄反、2039、2157和2184均因母本不同,表现为可育或不育。所以认为育性恢复与否与父本无关。转育四代,仍保持不育的CCS组合有CZ-1/新核/72011/皇帝/玉青和CS-16/234/72049/皇帝/沙拉等数个,其雄蕊仍退化为黄色花瓣状。 对恢复育性的cms组合观察结果,发现同一材料的育性也有分离,且雄蕊有保持原性状的,也有成为典型的大白菜不育株,雄蕊呈尖状突起,没有花药。 三、cms组合抗病性来现 1980年秋将89份CCS材料于9月下旬移栽在不加温温室里,植株欠茁壮,染病的较多,并发软腐病、干烧心病和病毒病,共选留了60多份种株,各5~10株。12月检查种株时,有25份不能用,其余的在栽植后,于次年2.月和5月陆续死亡,所剩无几。从全部cms材料看,C3和C4的组合,难以适应北京气候,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均不正常,C4是大白菜型所占比例最大、营养体也最旺盛的一个。抗病性较强的cms为CI、 CZ和CS。从大白菜父本看,大多数晚熟材料抗病性较强,中、早熟材料差。cms组合抗病性较强的组合有CI-1/2039/2039、CI-3/2039/2157/2157、 CZ-l/新核/ 72049/2157和CS—16/234/72049/2157等。 四、其他性状 品质和食味:1982年秋季收获外型相似的叶球,进行部分项目的品质分析,数据如表。 此表说明cms组合的外型虽与父本相似,但在品质上略有差异。其含水量与含糖量略高于父本,*C含量略低。晚熟者纤维含量略高。 通过炒食3—11和3—163( cms组合)的叶球,发现3—163质地发良、嚼不烂,带有其亲缘欧洲油菜的味道,与3-11( 2Q78)大白菜风味全然不同。 失绿现象:个别cms组合在生长过程中,早期出现失绿现象:如1981年秋季种植的3-155( CZ-2/72103/ 72049/ 2157/因),植株型和抗病性与2157相似,只因失绿,其生长缓慢,叶球重减少约1/3。 讨论 1.在1979~1982年四年中通过对大白菜cms材料的转育已获得部分新合成的材料具胞质雄性不育,其植株性状和抗病性等都与大自莱相近,如其胞质不育的遗传性能稳定下来,即可利用。 2.试验中部分cms组合恢复了育性,我们认为是由于北京地区的特定气候条件所致,“这些雄性不育受温度和光周期敏感修饰因子的影响,这些修饰因子在高温和长日照条件下可以诱导雄性可育。”(‘),这种情况使转育工作更趋于复杂化。 3.通过四年试验,认为合成大白菜cms系是可能的,但有一定难度。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时,应首先着眼于大白菜cms材料的育成,而后再顾及其它。从亲本上考虑,应先挑选抗病性强的晚熟大白菜为轮回亲本,以消除抗病性差的干扰;本试验原想较早地获得可以利用的早熟大白菜cms系,但因亲本抗病性差,影响了转育工作的继续进行。从适于ems材料的生长条件考虑,应创造适宜的温度(10—25”C)、相对湿度(60—80啦)和日照(8~IO小时)条件,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兔受北京地区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从繁殖的代数考虑,应使大白菜cms材料每年可繁殖4~5代,先求获得有一定抗病性和遗传性稳定的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而后再从大白菜的性状、熟性和品质等方面入手,估计可以缩短转育年限,达到预期目的。关于转育大白菜cms的探讨@陶国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徐家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陈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1] P.H. Williams and F. W. Heys, The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hinese Cabbage.《Chinese Cabbage》1981, 29, 293-300.


核桃小苗室外枝接技术研究
《北京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核桃室外枝接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各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结果.但在生产实践中难以推广,其主要原因是成活率不稳定.我们自1985年开始进行该项技术研究,经3年的试验说明,影响核桃小苗室外枝接成活的主要因子是:(1)接穗的贮藏保鲜;(2)砧木伤流;(3)嫁接时期;(4)嫁接方法:(5)品种差异等.取得了嫁接成活率为70~97%的结果,并提出提高核桃室外枝接成活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