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甘肃高原夏菜产地预冷与保温物流模式分析

中国蔬菜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甘肃高原夏菜产地分散,冷库预冷能力弱、缺乏冷链运输设备的情况,提出发展组装式小冷库、改进差压预冷技术以及采用蔬菜绿色包装和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建议。随着高原夏菜生产规模和产量的迅速增长,甘肃省蔬菜冷库数量逐年增加,40%的冷库为近五年所建。但据调查,夏菜产后预冷处理能力仍显不足,冷藏设施和冷藏车等冷链运输设备严重缺乏。如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品种绵麦37在当前生产和抗病育种上的利用价值,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该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苗期接种的846份采自甘肃省不同地区及邻近周边麦区的条锈菌样中,51份菌株对绵麦37具有致病性,占总菌样数的6.03%;所用的条锈菌样中,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包括CYR33、CYR32、Su11-2、Su11-3、Su11-4、HY8、HY9、HY4、G22-9和G22-14,这些小种及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及陕西等地,尤以四川、甘肃陇南等地出现频率较高。在成株期随着以G22-9和G22-14为代表的贵农类群出现频率的进一步升高,绵麦37已逐步在甘肃陇南田间丧失抗条锈性,但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较好,尚可作为抗源材料进一步利用。

关键词: 绵麦37 条锈病 白粉病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条件和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为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温度、马铃薯生长指标和经济产量等,研究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和垄沟全膜覆盖处理相比,垄膜沟草覆盖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苗期0~25cm土壤温度3℃左右,降低盛花期至收获期0~25cm土壤温度2℃左右;其次,垄膜沟草覆盖显著提高播前0~30cm土层含水量,增加收获后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垄膜沟草覆盖的株高、单株薯块重、大薯率、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秋季覆盖的产量优于春季覆膜,故垄膜沟草秋季覆盖是适宜半干旱区旱作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方式。

关键词: 旱地 覆盖时期 覆盖方式 水热条件 产量 马铃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百合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蔬菜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兰州百合新鲜鳞片为试材进行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百合中层、内层鳞片比外层鳞片容易再生不定芽,更适于作为外植体。鳞片在MS+0.5 mg·L-1 6-BA+0.5 mg·L-1 NAA的诱导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可达90%;不定芽在MS+0.8 mg·L-1 6-BA+0.05 mg·L-1 NAA的增殖培养基上增殖率最高,平均每芽新增芽4.5个;不定芽在MS+0.8 mg·L-16-BA+0.05 mg·L-1 NAA+0.5 mg·L-1 AC的壮苗生根培养基上鳞茎的膨大倍数最高,生根数量较多,小苗长势优,移栽后成活率达98%以上。

关键词: 兰州百合 NAA 6-BA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Pisum sativum L.)仓储期间,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较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L.)危害程度更大。在室温条件下,对256份豌豆资源采用饱和侵染法接种绿豆象,鉴定各资源的抗性情况。结果显示,供试的256份豌豆资源均达到饱和侵染。粒色为浅色(浅黄、淡粉、黄绿)、绿色和深色(褐色、褐麻等)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8.19±7.40、13.23±7.18和2.66±4.31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来源为国外、国内春播区和国内秋播区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10.26±6.64、6.96±7.82和4.21±5.48个/处理,差异性显著(P<0.05)。表明粒色较深的豌豆具有较强抗性,来源于秋播区的豌豆种质具有较强抗性。

关键词: 豌豆 绿豆象 粒色 抗性鉴定

甘肃设施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中国蔬菜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2013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97万hm2(164.6万亩),番茄在设施生产中占总种植面积的20%左右,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完善成熟,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甘肃省2013年蔬菜种植面积47.87万hm2(718.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7%,而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8.5%,蔬菜已成为甘肃省种植业中对农民增收贡献份额最大的主导产业之一。2013年甘肃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97万hm2(164.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4.87万hm2(7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要胡麻栽培品种的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5份国内胡麻栽培品种为材料,设自然降雨和正常灌水2个处理,考察与抗旱性相关的7个农艺性状、8个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指标,采用综合抗旱系数、因子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型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显示,相关性状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关联程度各异,可优先选择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光合作用因子、叶片抗氧化因子等相关生理生化性状;因子分析表明,6个公因子可代表胡麻抗旱性90.89%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抗旱性度量值(drought resistan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D值)和加权抗旱系数(weight 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WDC值)的各品种抗旱性排序相近,位居前6位的抗旱品种相同。各品种D值与综合抗旱系数(comprehensive 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CDC值)、WDC值、产量抗旱系数(yield 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Y值)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各品种Y值与CDC、WDC值间极显著正相关;据D值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可较好地反映品种的选育条件及适应地区。试验结果说明以D值为主要参数,以WDC为辅助评价参数,评价以产量为主要考量目标的胡麻抗旱性是适宜且准确的;以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胡麻抗旱性综合评价、抗旱型划分、评价指标筛选是准确的。

关键词: 胡麻 农艺性状 生理生化指标 抗旱性综合评价 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及食用植物油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和食用植物油供需现状,预测了未来供需平衡,探讨甘肃省油料作物的发展趋势。30多年来甘肃省油料总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11年油料总产量、食用植物油产量、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分别为63.52万t、22.17万t、24.66万t,2011年前食用植物油生产量和消费需求量基本平衡。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表明,甘肃省今后一段时期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缺口量不断增大,缺口比重保持在10%以上。阐明了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发展存在油料生产扶持政策不足;油料作物种类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加工业滞后、附加效益低等制约因素。提出了继续加强各种补贴项目的落实;切实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合理进行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保证加工能力;发挥特色,做强特色产品;建立和完善油料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油料作物 食用植物油 供需现状 发展趋势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木贼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4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占分离镰孢菌的5.17%。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木贼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3株木贼镰孢菌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GSJC5-2-1和GSZY16-1-1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记的木贼镰孢菌GQ505694和GQ505743;菌株GSZN7-2-2与FJ459981,HQ248199,HQ380774,AB425996和FJ45997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SJC5-2-1,GSZY16-1-1和GSZN7-2-2分别与以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木贼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木贼镰孢菌GSJC5-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最适pH为6~7;碳源和氮源对木贼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0℃下10 min。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穗腐病 木贼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绿豆基因组SSR、EST-SSR、STS和普通菜豆基因组SSR等标记构建绿豆遗传连锁图谱,为绿豆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品种等研究搭建技术平台。【方法】利用澳大利亚引进的Berken(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ACC41(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及其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ed line,RIL)群体,对6 68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多态性筛选,包括6 100对绿豆基因组SSR、149对EST-SSR、13对STS和424对普通菜豆基因组SSR引物,将亲本间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前期研究的分子标记数据,利用Mapmarker/Exp 3.0软件构建遗传图谱,并设置LOD≥3.0,最大图距50.00 cM。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图谱整合。【结果】用2个亲本共筛选了6 686对SSR引物,共有3 691对引物有稳定的扩增产物,得到有多态的引物有588对。其中,通过磁珠富集法开发的绿豆SSR引物6 100对,有效扩增3 459对,有效扩增率56.7%,得到多态性引物559对;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的绿豆MGCP引物149对,有效扩增126对,有效扩增率84.6%,得到多态性引物21对;通过磁珠富集法开发的菜豆SSR引物424对,有效扩增97对,有效扩增率22.9%,得到多态性引物6对;绿豆STS引物13对,有效扩增9对,有效扩增率69.2%,得到多态性引物2对。表明不同来源和种类的SSR引物在RIL群体亲本中的有效扩增率有明显差别,绿豆EST-SSR引物(84.6%)最高,绿豆STS引物(69.2%)和SSR引物(55.7%)次之,菜豆SSR引物(22.9%)最低。获得一张含有585个标记(499个SSR标记、74个RFLP标记、9个STS标记和3个RAPD标记)的绿豆遗传图谱,图谱总长732.9 cM,包括11个连锁群,每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25 cM,平均长度为66.63 cM。每个连锁群长度为45.2—112.8 cM,每条染色体上面的标记数为35—92个,平均53.18个。标记位点数最多的连锁群LG1含92个标记,长度为112.8 cM;标记位点数最少的连锁群LG11仅含有35个标记,长度为48.7 cM。对图谱的585个标记位点进行χ2测验,在P<0.05和P<0.01条件下,分别有79个和151个标记表现为偏分离,占总标记位点数的39.3%。【结论】构建了一张目前国内外发表的标记数最多、密度最高的绿豆遗传连锁图谱。

关键词: 绿豆 遗传连锁图谱 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