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动物共附生微生物抗B16肿瘤细胞活性菌株的筛选
《中国海洋药物 》 2006 CSCD
摘要:目的分离具有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毒活性海洋微生物。方法通过M1培养基、Gause培养基、Martin培养基分离单菌落,利用黄豆粉培养基发酵,目测法测定发酵液活性,利用SAS软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分离获得634株海洋微生物,筛选到活性菌株56株,活性菌株所占的比率为8.83%。结论从寄居蟹、毛螺、苔藓虫、三角涡虫、水螅、海绵分离筛选到的总菌数明显的高于其他动物,而从海葵、贻贝、文蛤、江瑶、海鞘、管虫、螃蟹分离到的活性菌株数高于其他动物。采样地点与分离到的微生物类别有显著相关性,各地点样品分离到的放线菌、细菌和真菌数占该地区分离到的菌株总数的比率最大的的地点依次是新村渔排、古城岭红树林和南湾港渔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不同微生物种类与活性菌株比率有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活性菌株比率最高。
关键词: 海洋动物 海洋微生物 抗B16肿瘤细胞活性 统计分析


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6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为MA3>MA4>MB6>MA6>MA5>MA11。接种MA3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下,对4龄蝗蝻的LD50为4.46d。用不同剂量的MA4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蝗蝻,发现其LD50仅为15.39个/头。另外,观察发现,MA3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菠萝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 2006
摘要:采用石英沙代替液氮,用SDS法和CTAB法提取菠萝的DNA。结果表明,SDS法所提取DNA的平均OD值为1.704,提取率为2.098μg/g;CTAB法所提取DNA的平均OD值为1.498,提取率为1.412μg/g。SDS法和CTAB法所提取的DNA都可用作RAPD分析。


海南岛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
《草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2004年6月—2005年4月对海南岛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549份,隶属7科、33属,近60种。并对收集到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情况、生长习性进行了描述。通过考察,挽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品种;发掘了一批可供生产和育种单位直接利用的种质资源,丰富了国家种质库。还就海南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多重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和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
《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和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的特异引物,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扩增到大小分别为271 bp和356 bp的病毒特异片段,多重PCR条件优化后可从最少100 fg级病毒DNA模板中定性检测出此两种病毒。
关键词: 多重PCR 白斑综合症病毒 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


苎麻茎尖的组织培养及其诱导植株的再生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苎麻50号品系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并诱导植株再生。结果表明:最适茎尖转绿和分化的培养基是1/2MS+6-BA1.0mg/L+CH300mg/L的液体培养基,茎尖分化率为100%。最适成苗培养基为MS+6-BA0.5mg/L+IAA0.1mg/L+CH300mg/L,成苗率是53.3%。扩繁培养基为MS+6-BA0.3 ̄1.0mg/L,繁殖系数达6.7。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01mg/L。最佳茎尖剥取材料是无菌试管苗,茎尖长以0.3mm带1 ̄2个叶原基为宜。从茎尖接种培养成苗到移栽需4个月左右。


棕榈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棕榈科植物应用的历史、现状及前景,探讨棕榈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及发展棕榈科植物应注意的问题。


一种简单高效的真菌总RNA提取方法
《福建热作科技 》 2006
摘要:介绍一种真菌总RNA的提取方法,此法无需特殊试剂和贵重仪器设备,可有效地排除真菌中大量存在的RNase以及多糖的干扰。此方法在变性剂存在的条件下,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除去DNA和蛋白质,再用醋酸钠和无水乙醇沉淀RNA,去除多糖。用该方法提取的RNA样品,经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的均一性和完整性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