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胆碱激酶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质纯化及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乙酰胆碱酯酶(Ach E)是有机磷(OP)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作用靶蛋白,在体外胆碱激酶(choline kinase)可专一性地以三磷酸腺苷(ATP)作为磷酸的供体,催化Ach E的酶促反应产物氯化胆碱发生磷酸化。依据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的胆碱激酶基因(Bmcok)序列(Gen Bank登录号:AK378994.1)设计合成特异引物,从家蚕5龄第3天幼虫头部克隆了家蚕胆碱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质,获得质量浓度约1.03 mg/m L的家蚕胆碱激酶液。纯化的家蚕胆碱激酶在30℃、p H 9.5时的活性最高,约为115.6 U/mg。通过耦合Ach E和家蚕胆碱激酶的酶催化反应,并结合ATP-荧光素发光反应,建立酶抑制-发光快速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该方法对甲胺磷残留的检测限可达0.05μg/m L,灵敏度高于现有的酶抑制色卡法和酶抑制分光光度计法,初步表明了将家蚕胆碱激酶应用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可行性。
关键词: 家蚕 胆碱激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农药残留 酶抑制法 发光检测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梨果实尺寸测定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标准参照物确定梨果实尺寸的计算机2D图像处理模型,开发了基于AForge.net图像类库和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的梨果实尺寸测定软件工具包。结果表明,利用该工具包可对一幅果实2D数字图像内多个果实的多个表型(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实截面积、果心纵径、果心横径与果梗长度)进行精确度量,具备准确、快速、易于操作等优点,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此外,配套的图像采集装置与图像编辑工具可帮助研究人员建立规范的表型图像数据集。
磺胺二甲嘧啶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磺胺二甲嘧啶(SM_2)的环境光化学行为,更好地理解磺胺类抗生素在实际环境中的归趋和生态效应,实验研究了SM_2在水溶液中的光降解动力学及环境因素对其光解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初始浓度(1、2、5、10、15、20 mg·L~(-1))、不同光源(1000 W氙灯和300 W汞灯)、不同pH(2.0、3.0、5.0、7.0、8.0、9.0、10.0、11.0)、不同类型腐殖质[腐植酸(HA)和富里酸(FA)]对SM_2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 W汞灯和1000 W氙灯2种光源下,SM_2的光解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但其光解速率常数存在明显差异,k(300W汞灯)>k(1000 W氙灯);在同一光源下,SM_2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液pH显著影响SM_2的光解速率。在300 W汞灯照射下,HA和FA均抑制了SM_2的光解,并且随着HA或FA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更为明显;在相同光解条件下,HA对SM2光解的抑制作用大于FA。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SM2) 光化学降解 p H 初始浓度 腐植酸(HA)


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经结肠途径给药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6 CSCD
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经结肠途径给药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卫生所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老年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培菲康组、联合组和灌肠组,每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培菲康组患者给予口服培菲康,联合组患者在口服培菲康基础上,联合口服补中益气丸,灌肠组患者给予培菲康灌肠,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粪便检查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平均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3,P<0.05),以灌肠组最快,其次为联合组、培菲康组。治疗14d后3组临床症状发生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肠道定植抗力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灌肠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联合组、灌肠组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菲康组(P<0.05)。3组中以灌肠组的总有效率最高,其次为联合组、培菲康组。3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培菲康比较,联合使用补中益气丸可提高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而培菲康经结肠途径给药疗效更优于口服给药,更有利于有益菌的定植生长,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病害的田间调查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在浙江省葫芦科作物上发生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基因组特征及其发生分布情况,从浙江省及上海地区的甜瓜、西瓜和瓠瓜上采集疑似样品进行RT-PCR鉴定,通过分段扩增测序的方法拼接获得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CGM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制备CGMMV CP抗血清进行Western-blot和Dot-ELISA检测。结果显示,来自甜瓜、西瓜和瓠瓜的3个CGMMV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均具有烟草花叶病毒属典型基因组结构特征,全部由6 423 nt构成;3个全序列间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11%~99.67%,编码的CP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发现,CGMMV不同分离物形成2个进化相关群体,3个浙江的CGMMV分离物均位于第I组内,与已报道的中国CGMMV分离物和韩国CGMMV分离物亲缘性较高。Western-blot检测表明CGMMV CP抗血清可以与感病植株中的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可用于CGMMV鉴定;Dot-ELISA检测发现CGMMV在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葫芦科作物上普遍存在。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全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原核表达 抗血清制备


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FAPAS)转基因检测能力验证中的方法分析与质量控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Food analysis performanee assessment scheme,FAPAS)转基因检测的能力验证中对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的要求,分析了转基因检测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方法选择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根据比对参与FAPAS验证的其它实验室的数据,判断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FAPAS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显示实验室的相关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对转基因检测过程中的方法分析和质量控制,对提高检测水平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FAPAS 能力验证 转基因检测 方法分析 PCR检测


桑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诱导鼠源神经细胞PC12凋亡的研究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菌灵是桑园病虫害防治的常用农药,并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多菌灵对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毒性损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避免蚕区桑园用药污染环境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MTT法、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用质量浓度为50、100和200μg/m L的多菌灵药液分别与鼠源神经细胞PC12共同孵育48 h后,可极显著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P<0.01),诱导PC12细胞凋亡,特别是早期凋亡(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经50μg/m L多菌灵药液处理后培养48 h的PC12细胞内,促凋亡蛋白基因Bax和凋亡相关基因Cyt-C、Fas、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同时检测50μg/m L多菌灵药液处理组PC12细胞中Caspase-3的酶活性也极显著提高(P<0.01)。研究结果显示50~200μg/m L多菌灵药液对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推测其可能通过启动死亡受体介导途径和线粒体介导途径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因此在桑园施用多菌灵时,应注意防护以及远离居住区。
关键词: 杀菌剂 多菌灵 鼠源神经细胞PC12 细胞凋亡 凋亡蛋白基因


超声波和巴氏杀菌后樱桃番茄汁的品质变化动力学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榨樱桃番茄汁为原料,研究其分别经巴氏杀菌(85℃、15 min)和超声波杀菌(200 W、40℃、30 min)后的品质动力学变化。杀菌后的樱桃番茄汁分别贮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0、4、10、15、20℃),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色泽、VC含量和菌落总数。结果表明:2种杀菌方式后樱桃番茄汁的色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和贮藏温度的升高变化越明显;以VC含量变化为指标,在0~10℃条件下,超声波杀菌比巴氏杀菌的货架期延长了3.8~4 d;以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2种杀菌方式的货架期差异不显著,菌落总数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模型,该模型可准确预测0~20℃各贮藏温度条件下的货架期。鲜榨樱桃番茄汁在0~10℃条件下贮藏,经超声波杀菌推荐货架期为6~9 d,经巴氏杀菌推荐货架期为6~8 d。


美拉德反应型蟹味香精制备条件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蟹酶解液为原料,通过均匀设计实验法,结合感官评价方法,优化美拉德反应型蟹味香精的最佳配方及制备条件,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研究反应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最佳参数为:以花蟹酶解液为基准,分别添加葡萄糖6.7%,木糖2.0%,甘氨酸0.6%,精氨酸2.2%,牛磺酸0.1%,硫胺素1.4%;反应温度101℃,时间33 min,p H7.5。所得反应产物呈均一的红褐色,且香气浓郁,特征风味明显,鲜味醇厚。从花蟹酶解液和反应产物中分别检测出24种和43种风味成分,反应产物中含有酮类8.82%、醛类30.87%、呋喃类18.83%、吡嗪类20.04%、醇类6.35%及一些其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2,3-丁二酮、3-甲硫基丙醛、2-甲基吡嗪、1-辛烯-3-醇等化合物风味阈值较低,对整体香气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iscR基因缺失对副猪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簇中部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iscR基因对副猪嗜血杆菌(HPs)荚膜多糖(CPS)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野毒株(290A1-WT)和iscR基因缺失株(290A1-△iscR)内构成CPS基因簇相关基因funA、wbgY、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变化;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两菌株体外培养和与猪血清作用后菌体表面荚膜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外培养时,iscR基因缺失株wza的表达量一直高于野毒株的表达量,在OD_(600nm)值为0.2时差异显著(p<0.05),而capD在OD_(600nm)值为0.2时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当菌株与猪血清作用后,iscR基因缺失株中的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10 min时,fu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20 min后,wbgY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血清作用前两菌株均无明显荚膜生成,与猪血清作用10 min后野毒株荚膜厚度达到100 nm,而iscR基因缺失株仍无明显荚膜生成,该结果说明iscR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HPs表面荚膜的生成。本研究结果为HPs CPS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