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自生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挑选具有高固氮能力的自生固氮菌菌株,用乙炔还原法对甘肃省春小麦和玉米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的13株菌进行固氮酶活性测定,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进行春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3株自生固氮菌对春小麦籽粒、生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N6、N10、N13、N14、N27和N426株菌对春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微生物肥料研制的菌种。其中N13对春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与施同量肥料(1/3N)的对照相比,籽粒增产66.04%,生物产量增产54.19%,穗重增加47.65%,穗粒数增多37.91%,千粒重增加20.42%,株高增加5.16%,穗长增加21.89%,且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每盆固氮量为212.55mg,固氮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他菌株,达到139.79nmol(C2H4)·h-1·mL-1。


3种性诱捕器诱捕苹果蠹蛾效果比较及成虫的时序动态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3种苹果蠹蛾性诱捕器诱捕效果的比较,发现板式性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好,盆式与瓶式之间无差异;对苹果蠹蛾成虫综合防治果园和未防治果园中的时序变化以及防治措施对成虫动态变化的研究发现,在综合防治果园中苹果蠹蛾成虫的数量明显降低,第1代和第2代成虫每单位诱捕器3 d内诱捕虫头数在2头以下,盛发期前后的2次化学防治为越冬代成虫防治的关健时期.


旱地玉米抗旱覆膜方式研究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变化、生育时期、出苗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种植技术能够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蓄积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玉米棵间蒸发,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效率,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是陇东旱地玉米有效的抗旱覆膜方式。


NaCl胁迫对甜瓜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沙漠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个变种甜瓜幼苗为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NaCl胁迫对甜瓜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降低了甜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潜在活性、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升高。在≤50 mmol.L-1NaCl胁迫下,甜瓜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而在NaCl浓度≥100 mmol.L-1条件下则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


温敏型亚麻雄性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的RAPD初探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优化组合,建立了适合本试验的亚麻基因组DNA最佳RAPD反应体系;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利用1S×Argus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所构建的可育基因池(BF)和不育基因池(BS)进行育性基因的RAPD标记分析。经多次重复试验,在所用的240条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条多态性引物S1113,其序列为:CACGGCACAA。S1113在可育基因池中扩增出大小约为450 bp的多态性DNA片段,暂命名为S1113450,可能与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可育基因连锁。


氮磷营养对高寒阴湿区春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平衡K、S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的配合施用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单施或配施可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施N后玉米的综合农艺性状明显改善,施P可促进玉米提早抽雄,穗粒数、百粒质量增加,秃顶长减少。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每kg N增产玉米10.7~18.3 kg,每kg P2O5增产玉米9.9~10.8 kg。施肥对玉米籽粒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氮磷配施更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高。在黄绵土上种植玉米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其次为P,从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推荐施肥量N 225 kg/hm2、P2O5150 kg/hm2。


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和育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1S为材料,采用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和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育系终花期和成熟期延长,株高的增长减缓,工艺长度增加,单株果数减少;单株开花数量明显减少,但是开花前期花数占总花数的比例显著增加;但不同密度对不育系的花粉育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密度来调整不育系的花期和单株开花数等性状,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花期过长或气候不稳定引起育性不稳定的不利影响。
三种钠盐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三种钠盐(NaHCO3、NaAc和NaCl)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全盐、pH、水溶性Na+和交换性N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钠盐中,NaHCO3和NaAc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相似,而NaCl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与其不同。土壤全盐、水溶性钠和交换性钠随三种钠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H值随着NaCl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NaHCO3和NaAc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甘肃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特征对甘肃省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进行鉴定,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L=599.0(510.0~690.0)μm,体宽W=439.0(409.0~473.0)μm,口针长ST=15.4(15.0~16.0)μm,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部球的距离DGO=3.6(2.0~4.3)μm。雌虫梨形,排泄孔位于口针基球处,会阴花纹背弓明显高,线纹由平滑到波浪状,有些线纹向侧面分叉,但无明显的侧线;2龄幼虫L=376.0(360.0~393.0)μm,W=14.8(14.2~15.2)μm,ST=11.7(11.2~12.5)μm,DGO=3.6(2.1~4.0)μm,头部前端平,口针基部球明显,半月体邻近分泌和排泄孔,尾透明且纤细,尾尖尖圆;雄虫L=1 411.0(532.0~1 720.0)μm,W=32.0(28.0~38.0)μm,ST=24.5(23.0~26.0)μm,DGO=3.2(2.0~4.1)μm,头区不缢缩,有不完全的头环,没有侧唇,口针基球圆形至扁圆形。综合以上雌虫、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确定了该地区的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