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等4个类指标共18个操作化指标。并对河北省1991~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的拉动;农业投入水平是最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多年徘徊不前;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河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冷对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贮前预冷对不套袋和套袋(外灰内黑、外黄内白双层纸袋)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黄冠梨果皮褐变明显重于不套袋果实,并以套外黄内白袋的果实褐变严重。预冷对黄冠梨可溶性固形物(TSS)没有显著影响,但加快硬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并减轻果皮褐变的发生率,特别是对减轻套外黄内白袋果褐变效果非常明显。相关分析表明,预冷主要通过影响不套袋果实果皮酚含量,套外灰内黑袋果实果皮POD活性和套外黄内白袋果实果皮PPO活性来调控果皮褐变的。

关键词: 预冷 黄冠梨 贮藏品质 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家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8 CSCD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石家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对石家庄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量化的目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指标体系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柠条锦鸡儿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及方法,对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11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Kom.)天然居群进行取样,分析了叶、荚果、种子等11个指标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H′=2.019 0)。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这种特点是由柠条锦鸡儿异花、虫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我国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各个分布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地区(H′=1.706 8)>内蒙古地区(H′=1.631 6)>陕西地区(H′=1.624 7)>山西地区(H′=1.602 5)。

关键词: 柠条锦鸡儿 天然居群 表型多样性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6~64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60%~80%,发病指数为20,60 d后发病率为100%,发病指数为40~48,120 d后的发病指数达60~100;在接种量为128~256头/克土时,24 d后的秧苗发病率已达100%,发病指数为20,96 d后其病指高达100。线虫在甘薯内的数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趋势。在低剂量接种处理,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线虫在移栽60 d以前,秧苗内线虫数量较少,单茎数量在49~56头之间,而此时高剂量接种处理线虫数量已达200头以上。在植株生长后期,其茎内的线虫数量又出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侵染部位 群体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港流域冬小麦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与通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8 CSCD

摘要:研究表明,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在与小麦产量相关的35个气象因子中有12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灌浆期降水与冬小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拔节期降水量和返青期降水量;5月份的蒸发量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对小麦产量形成起较大的负向作用;小麦越冬期间的气温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因素。据此,在制定小麦生产管理计划时,应将以上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

关键词: 冬小麦产量 气象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关键词: 丹参 氮、磷、钾肥 根系生长 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高粱及其后代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成分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约翰逊草、四沈甜、四6A及其杂交后代饲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种及分离世代粗蛋白在孕穗期达到最高,粗脂肪含量以抽穗期最高,单位能量值和单株生物产量以抽穗期最高。综合各营养成分含量分析认为,抽穗期有效养分含量较高,能量达到最大值,为刈割的最佳时期。四沈甜×约翰逊草杂交种粗蛋白含量在8%~10.3%,F3达到10.36%。为开展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选育优质饲料作物提供参考及依据。

关键词: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灰分 无氮浸出物 生物量 总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断根对不同根型小麦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根型的2个小麦品种盆栽起身期断根,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使得断根后期小麦光合速率升高,小根系旱地品种晋麦47断初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而大根系品种石4185断部分次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同时晋麦47产量降低,而石4185在断部分次生根后产量增加;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断根 起身期 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诱导寄主抗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高了2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平均提高了65.9%,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8.2%。叶片内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与叶片表面的抗性病理反应相吻合,证实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寄主-玉米获得抗性。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 丙二醛(MDA) 诱导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