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冠梨果皮褐斑病与Ca,Mg,K营养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果园黄冠梨果实分析表明,与正常果实相比,果皮发生褐斑的果实中Ca含量和Ca/Mg、Ca/K、Ca/(Mg+K)比值较低,且果皮中的差别大于果肉。套袋显著降低果皮和果肉Ca含量及Ca/Mg与Ca/K比值,增加果皮的K含量,对果皮和果肉中Mg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单果重果实比较,较小果实的果皮中含有较多的Ca含量及高的Ca/Mg、Ca/K和Ca/(Mg+K)比值,发病程度轻,而特大果(>500 g)相反,中等果居中。这些说明,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农大108、郑单958和德玉18等3个玉米品种感染玉米粗缩病后株高与单株产量的测定,按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值推导出了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即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依次为1,4/5,2/3,1/2,1/3,其对应病株的病级分别是0,1,2,3,4级;明确了0~4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即0,1,2,3,4级病株,产量损失率依次为0,25%,50%,75%和100%。利用该分级标准对10个生产品种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调查,构建了回归方程Y=-0.253+1.02X。利用16个生产品种对方程进行检验,检验准确率为:理论产量损失率与实际产量损失率没有显著差异。应用此方程,可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SSR标记分析
《科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系谱追踪与SSR(simplesequencerepeats)标记分析了大豆品种绥农14号和合丰25号的遗传组成,旨在揭示国外种质在拓宽中国大豆优良品种遗传基础的贡献,为有效利用国外种质培育大豆优良品种提供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日本种质十胜长叶和美国种质Amsoy作亲本育成的、包括绥农14号和合丰25号在内的中国大豆品种与其系谱中其他品种存在明显差异.与其他祖先亲本相比,十胜长叶与绥农14号或合丰25号有较大的亲本系数,Amsoy与绥农14号有较大的亲本系数.绥农14号和合丰25号的遗传相似性高达60.58%,在20个LG中,以I,L和C2这3个LG上相似的染色体片段较长.在两个国外种质特有SSR变异位点中,Amsoy有5个传递给绥农14号,十胜长叶有3个传递给绥农14号.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十胜长叶的satt513与百粒重显著相关,Amsoy的satt192,satt545与油份显著相关,satt499与百粒重相关,推测与国外SSR特有等位变异相关的优异性状经合丰25号传给绥农14号在我国大豆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棉花黄萎菌拮抗菌BDT-25的鉴定及抗菌蛋白产生条件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拮抗细菌BDT_25是从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经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证明BDT_2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该菌株还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等10种其他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一株广谱拮抗细菌菌株。通过对BDT_25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发现,采用NB液体培养基,28℃,170 r/min培养48 h所得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粗提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提取物,进一步实验表明,该拮抗物质对热和多种蛋白酶敏感,证实其为抗菌蛋白。


富铁营养保健型超早熟谷子新种质的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决中国广大高寒地区种植作物单一、效益低下的难题。方法采用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创新超早熟谷子新种质-超早熟2号。结果超早熟2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生育期间需有效积温1650℃,在海拔1400m左右的河北省坝上正常成熟;(2)超早熟2号小米含铁量为54.10mg·kg-1,比中国小米平均含量高出62.0%;(3)粗脂肪含量为6.24%,比中国小米平均含量高出54.1%;(4)中国小米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2.71%,超过14%的品种仅5%,超早熟2号粗蛋白含量为14.36%,其粗蛋白含量是中国谷子推广品种中少见的;(5)综合性状优良。结论超早熟2号的育成并在高寒地区推广对促进中国超早熟谷子育种的开展和高寒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在超早熟等特异种质创新方面效果明显。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3种农业发展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的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北坝上农业水土资源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通过坝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监测,对20年来的农业水土资源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使流域蓄水能力增强。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土壤理化性状有规律的改变,土壤退化正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中,以坡梁草地—旱滩耕地—滩地水浇地—下湿滩天然草地的可持续性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