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咖啡果皮与枯落物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碳储量受到种植模式等人为干预的强烈影响。咖啡作为世界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模式的微小变化即可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覆盖栽培是咖啡的传统栽培模式之一,然而其对咖啡园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使用咖啡果皮与枯落物等咖啡废弃物替代传统覆盖物对咖啡进行覆盖栽培,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未覆盖咖啡废弃物(CK)、覆盖咖啡枯落物(L)、覆盖咖啡果皮(P)和覆盖咖啡枯落物+果皮(PL)4种处理;监测咖啡园的土壤微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碳、有机碳组分等指标,通过分析土壤微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覆盖咖啡废弃物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覆盖咖啡果皮与枯落物均不影响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13.31%和14.12%。覆盖咖啡废弃物不影响土壤微环境指标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覆盖咖啡果皮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14.05%,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18.60%和80.77%,并减少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70.14%,却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而覆盖咖啡枯落物分别显著增加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14.43%和57.63%,并减少蓝细菌门相对丰度73.43%,同时显著提高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14.79%。本研究中咖啡废弃物覆盖不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归因于重组有机碳等主要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咖啡废弃物覆盖处理不敏感;而咖啡废弃物覆盖引起微生物量碳的提高以及厚壁菌门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增加,促进了外源有机碳输入引起的激发效应,是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咖啡废弃物短期覆盖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有助于提升咖啡园土壤碳固存以及为优化咖啡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不同施肥土壤微生态环境和香蕉枯萎病防控效果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腐殖酸功能肥驱动蕉园土壤生物学的变化特征,为应用腐殖酸功能肥维持蕉园土壤生态功能和保障香蕉安全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pH值小于4的典型蕉园酸化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常规追施复合肥为试验对照(NFP),无追肥处理为空白对照(CK),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追施腐殖酸功能肥香蕉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差异及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NFP相比,FDG土壤pH值提高0.51个单位,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等有益菌群相对丰度增加,镰刀菌属(Fusarium)等致病菌群丰度显著减少,香蕉枯萎病发生率减少14%,根部发病程度减少。腐殖酸型功能肥料有效消减土壤酸化障碍因子,激活土壤酶活性,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平衡土壤微生物种群区系,提高了香蕉根系生态环境质量,减少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是优化香蕉产业施肥结构的可行施肥措施。
关键词: 腐殖酸型功能肥料 土壤酶活性 香蕉枯萎病 微生物种群区系


牛大力块根膨大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的根,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等功效。牛大力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2018年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其市场应用覆盖中药材、保健品、普通食品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巨大。牛大力以多年生的块根入药,依据种植过程中根是否膨大结薯,可分为膨大根(块根,薯)和非膨大根(梗根)。膨大根肉质化程度高、淀粉含量高,非膨大根木质化程度较高、纤维性强。成薯性高低直接关系牛大力的产量,是商品牛大力品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也决定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因而是农业生产和新品种培育攻克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牛大力块根(薯)膨大机理是提高其产量和提升其品质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主要阐述牛大力根的基本特征、根的化学物质组成及块根(薯)中的差异代谢物,综述影响牛大力块根(薯)形成的环境因素、基因调控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以期为牛大力块根(薯)膨大机制的阐释提供理论依据。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天然橡胶乳清中麦角硫因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对麦角硫因(EGT)的吸附分离性能,筛选出适合用于分离纯化天然橡胶乳清(NRS)中EGT的离子交换树脂,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比较9种不同型号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对EGT的吸附容量和解吸率,选出最优的离子交换树脂,并通过静态、动态吸附试验考察无机盐浓度、pH、上样液浓度、上样流速、洗脱液浓度、洗脱流速对树脂吸附、解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最适合NRS中EGT的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pH为3.0~4.0,上样流速为2 BV/h,洗脱流速为1 BV/h,洗脱液氨水质量浓度为0.5%,提高上样液中EGT浓度更有利于树脂对EGT的吸附。验证试验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分离纯化NRS中EGT的理想介质,为工业化生产EGT奠定理论基础。


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为深入研究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抗性增强的作用机制及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为试验材料,在枯萎病发病严重土壤上宿根连续种植3造:组培苗第一代(第1造)、宿根第一代(第2造)和宿根第二代(第3造),调查各造枯萎病发病率,四分法采集各造土壤样本并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集第1造健康和发病植株、第2和第3造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样本,分别编号为S1、V、S2和S3,重复3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2个土壤样本的细菌16Sr RNA和真菌ITS区进行测序分析;采用样本复杂度(Alpha多样性指数)、主坐标(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土壤样本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门和属水平上的群落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通过Spearman分析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镰刀菌属的相关性。【结果】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连续种植3造根际土壤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种植第3造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显著低于第1和第2造(P<0.05)。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连作改变了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构成,S2和S3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相近,明显与S1和V群落结构分离。S2和S3的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S1分别低88.02%和89.51%,Fungi_phy_Incertae_sedis的相对丰度分别高41.56%和82.81%,S3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较S1、S2分别低45.60%和50.47%,与留芽种植宿根蕉抗性表现增强相关。发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高,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较低。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均与镰刀菌呈负相关。【结论】宿根第3造蕉的发病率最低,其根际土壤与第1造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明显,推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构成改变是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抗性增强的原因。


槟榔籽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嫩果期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 75%乙醇浸提制得槟榔籽提取物(areca nut extract,ANE),再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总提取物进行萃取,依次得到嫩果期槟榔籽 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PE-ANE)、乙酸乙酯部位(EAC-ANE)、正丁醇部位(BU-ANE)、水部位(W-ANE)的萃取部分.通过体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抑制试验测定槟榔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对高血压的抑制潜力;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分析ACE抑制活性最好的极性部位对 ACE 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测定不同极性部位蛋白质、总糖及多酚的总含量,并分析其与 ACE 半抑制浓度(IC50)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 4 种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中的多酚组分进行初步定量.结果表明:嫩果期槟榔籽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ACE抑制活性,其中EAC-ANE的ACE抑制活性最好.酶动力学实验表明,EAC-ANE对 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为竞争与非竞争的混合型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极性部位 ACE的 IC50 值与多酚、总糖及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多酚含量之间具有极强相关性(r=-0.912).在 4 个极性部位中定量了儿茶素、L-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原儿茶酸、槲皮素等多种多酚组分,且EAC-ANE中的相关多酚组分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槟榔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潜力,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最好,多酚含量与各萃取部位的ACE抑制活性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初步推断多酚是槟榔提取物中抑制ACE活性的重要物质.


我国西沙群岛仙掌藻属Halimeda(绿藻门钙扇藻科)的分类学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仙掌藻属(Halimeda)在我国的分布及其分类,利用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2019年6月采集于西沙群岛的仙掌藻属样品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形态特征和rbcL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鉴定出了4个物种,即大叶仙掌藻(Halimeda macroloba)、仙掌藻(H. opuntia)、厚节仙掌藻(H. incrassata)和裂圆仙掌藻(新拟名)(H. monile).其中,H. monile为我国新纪录种,其主要特征为藻体节片分枝三裂,节片呈圆柱状,外层囊胞脱钙后不分离.在此基础上,分析仙掌藻属的属内组级系统以及属内其他相关物种间的关系,基于rbcL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仙掌藻属物种(几乎涵盖了该属内的所有物种)形成了5个具有较好支持率的进化支.
关键词: 仙掌藻属 Halimeda monile rbcL 分类学 形态 西沙群岛


雷州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对F1代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旨在探讨雷州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对F1 代生长性能的影响,随机挑选初生雷州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1 代 40 只(公母各半),以等量同期雷州山羊纯繁F1 代为对照,记录各羔羊 0~8 月龄的体重与体尺性状,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 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各月龄羔羊体重进行拟合与分析,同时对8月龄公、母羔的体重与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与雷州山羊纯繁相比,雷努杂交F1 代公、母羔初生至 6 月龄体重增重均提高(P<0.05),其中公、母羔初生重分别提高 32.84%和19.61%(P<0.05),8 月龄公、母羔体重分别提高 28.46%(P<0.05)和 12.27%(P>0.05).3 种生长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各羔羊的早期生长发育,拟合度均达0.969以上,其中Von Bertalanffy模型效果最好.雷努杂交公、母羔的体重和各体尺性状间均存在正相关(P<0.01),相关程度由大至小为:胸围(X3)>体高(X1)>体长(X2),各体尺性状间也存在正相关(P<0.05).此外,胸围和体高对雷努杂交公、母羔体重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较大,由此建立公羔体重与体尺性状间最优回归方程为Y公=0.246X1+0.232X3-3.286,母羔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母=0.241X1+0.245X3-3.665.


湛江地区38个龙眼品种果实重要品质综合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湛江地区38个龙眼品种为试材,对其果实19个重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龙眼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其中“大乌圆”的单果质量最大,“桂香”的单果质量最小;“冬宝九号”的果肉厚度最大;“大乌圆”的可食率最大;“桂明一号”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那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其次是“石峡”;“早白蕉”的糖酸比和固酸比均为最高。主成分分析中的4个主成分(果实风味、果实大小、果肉含量、果形指数和果皮厚度等指标)的累积贡献率为83.850%。主成分综合得分表明,在湛江地区“双孖木”“红坊”“储良”“石峡”和“古山二号”的品质较好,推荐种植。


贵州引进的4个菠萝品种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贵州省引进的菠萝资源进行果实主要性状评价和遗传改良,以贵州省引进的4个菠萝品种为试材,利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9个果实性状连续两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菠萝品种间果实主要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8.01%~48.46%,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糖含量和固酸比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90%,这些果实品质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中两两性状间有6对达极显著水平,3对达显著水平,果实内在品质组分间的关联性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多数性状差异是极显著的,在不同年份间多数性状表现差异极显著,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糖含量、固酸比和单果重年份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极显著不同。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菠萝果实性状的内在关系奠定了基础,为贵州省引进菠萝资源进行评价及优良种质的定向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