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6

摘要: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弥补不良年景损失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的生理基础、应用范围、栽培技术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内容,为促进新型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 一年两收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自然热罩治疗柑橘黄龙病的效果分析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柑橘黄龙病防控新途径,利用夏秋季强太阳光照,开展自然热罩处理对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2012年和2013年8—9月,分别选取40株PCR检测结果为阳性、5~8 a生的芦柑病树为试验对象。按每5株为1组,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覆盖热罩处理组,其余4组为对照组。处理组病树用聚氯乙烯薄膜覆盖,地面以土块压实,并在病树正上方的覆盖薄膜上打10个直径约2 cm的小孔,覆盖时间7 h(10:00—17:00),间歇处理3次;对照组病树不做热罩处理。以温度数据记录仪,每5 min记录1次处理与对照温度数据。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选10株处理组及对照组病树进行症状评价,按病情分级计算其病情指数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采集症状明显的叶片提取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病菌浓度。【结果】2 a处理结果表明,病树经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90 d后症状明显减轻,抽生新梢,叶片正常成熟转绿,未出现新的黄化或斑驳等典型黄龙病症状,病情指数分别从67.00和68.33减为34.00和30.33,变化差异极显著;对照组病树病情持续加重,黄化症状更加明显,部分叶片出现木栓化,其病情指数分别从64.33和65.67增为89.00和87.00,变化差异极显著。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90 d病菌浓度分别下降了85.36%和81.67%,其中27株降低了90%以上;对照组病菌浓度分别增加了22.86倍和25.50倍,最多的增加了95倍。【结论】通过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处理,90 d后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症状明显减轻,黄龙病菌浓度也显著降低,平均下降达80%以上,最高下降了99.98%,其中有67.5%的病树病菌浓度降低了90%以上;而对照组病树除1株外,其余病菌浓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了20多倍。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自然热罩 实时荧光定量PCR 防治效果 热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 CSCD

摘要:对丝瓜(Luffa cylindric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58 073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52 087 451 bp),共检测到8 693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平均分布距离为5.99 Kb;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5.89%;其次,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38.89%。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AG/CT为主,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AG/CTT为主。通过Primer 3.0设计得到7 563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32种不同来源的丝瓜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22对(占73.33%)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2份供试材料分为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2类,这2类丝瓜可以进一步分别被分为2个亚群,丝瓜类群的划分与有无棱沟密切相关,与形状、颜色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丝瓜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丝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关键词: 丝瓜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TS序列和BOX-PCR鉴定广叶绣球菌菌株

中国食用菌 2016

摘要: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2010年福建省率先实现绣球菌工厂化栽培,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绣球菌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绣球菌"科研-基地-示范-销售"的产业化体系。据文献报道,东亚地区有3个绣球菌种,但是生产中所应用的菌株,目前并不清楚其种类。利用ITS序列分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5个菌株[SP-A、SP-B、SP-C(闽绣1号)、SP-D、80458],发现其均属于广叶绣球菌,并利用BOXPCR技术分析这5个菌株的差异,发现菌株80458与其他4个菌株相比差异很大。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ITS序列 BOX-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对东方百合组培苗鳞茎后熟的初步影响

东南园艺 2016

摘要:试验采用3种除草剂的不同浓度对东方百合索蚌组培苗进行浸泡处理与喷雾处理以探讨除草剂对试管鳞茎后熟的初步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优于浸泡处理;对百合组培苗喷雾百草枯、盖草能、使它隆3种除草剂,随着浓度从高到低,鳞茎干物质含量增加,含水量降低;喷施浓度为0.1~0.2 ml·L~(-1)的盖草能最有利于鳞茎干物质的累积。

关键词: 东方百合 组培苗 除草剂 试管鳞茎 后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DNA随机插入法获得甘薯蔓割病菌非致病生防菌株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薯蔓割病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非致病菌株 农杆菌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番莲的栽培技术

农村百事通 2016

摘要:西番莲又叫百香果,是西番莲科西番莲属的草质藤本植物。目前,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其果肉可散发出香蕉、菠萝、草莓、柠檬、荔枝等10余种水果的浓郁香味。食用栽培的大多为紫果西番莲、樟叶西番莲、黄果西番莲、大果西番莲、甜果西番莲和香蕉西番莲;商品栽培的主要是紫果种,其次为黄果种和杂交种。西番莲可鲜食、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1型 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棚架栽培对锦绣黄桃生长及结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桃设施栽培途径,以锦绣黄桃为对象,并以常规栽培为对照进行棚架栽培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从定植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锦绣黄桃棚架栽培的冠幅、结果枝总量,中、短果枝比例,着果率、稳果率、大果率(200g以上)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栽培,4年统计每667m2累计产量、总收入、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常规栽培的1.86、1.71和1.69倍,但单果质量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等果实4个主要内在品质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锦绣黄桃 棚架栽培 效应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芽胞杆菌资源保藏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福建农业科技 2016

摘要:"福建芽胞杆菌资源保藏中心"是芽胞杆菌专属资源库,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基于Ajax B/S模式的土壤资源库和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菌种资源库,1994 2016年共保藏土壤样品15 800份和芽胞杆菌菌株34 892株。基于EIP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福建芽胞杆菌资源保藏中心"网站,整合了芽胞杆菌相关资源,包括土壤、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基因、脂肪酸、物质、酶学和历史文献等,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和对外信息共享。

关键词: 福建芽胞杆菌资源保藏中心 芽胞杆菌 电子化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