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贝加尔唐松草提取物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贝加尔唐松草提取物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唐松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粘虫的触杀作用以甲醇提取物最强,校正死亡率为17.0%;胃毒作用以甲醇提取物最强,其次为石油醚提取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0%和20.0%;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无杀卵和拒食作用.甲醇提取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触杀作用以乙酸乙酯萃取物最强,校正死亡率可达73.9%.乙酸乙酯萃取物对Na+-K+-ATP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地区果园土壤Cl~-迁移积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指导,研究了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0~25cm土层的微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对氯离子的迁移与累积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0~5cm土层为氯离子聚集层,10~15cm土层为氯离子传导层。本研究认为10~15cm土层是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临界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可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寒阴湿区陇薯6号氮磷用量及栽培密度配套模式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9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6号产量(y)的回归方程,对方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肥>密度>磷肥。陇薯6号产量大于39t/hm2的栽培方案是:施纯氮122.56 t/hm2~177.50 t/hm2、磷102.74 t/hm2~167.26 t/hm2,栽培密度为52 861株/hm2~60 580株/hm2(行距60cm,株距27.5cm~31.5cm)。图4,表4,参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研究高寒阴湿区玉米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的平衡施用对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氮、磷、钾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养分限制因子,养分限制顺序为P>K>N;平衡施肥提高了玉米产量,促进了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平衡施肥的最佳处理为OPT;平衡氮、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施磷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随着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磷用量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与磷肥的投资效益,最佳磷肥用量为15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工程在甜菜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河北农业科学 》 2009
摘要:基因工程作为1种最有效的现代作物育种方式,已在多种作物中得到广泛应用。甜菜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绩显著。从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等领域综述了基因工程在甜菜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