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杂优潜势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05
摘要:以含热带、亚热带血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沈137、齐205、黄C、8085泰和我国近年来生产上应用的骨干温带玉米自交系掖478、Mo17、自330、黄早四、丹340、综31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配置组合,研究了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及杂优潜势。试验结果表明,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的平均一般配合力效应值(0.071)较温带自交系的平均配合力效应值(-0.047)高;含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与温带自交系杂交,基因加性效应及互作效应加强,产生较高的杂种优势。热/温组合的SCA平均值(0.385)明显较热/热组合(0.108)和温/温组合(-1.620)高,45个组合中SCA达显著水平的共有9个,其中热/温组合8个,温/温组合1个,热/热组合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选择一般配合力好,优良等位基因多态性高的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与温带自交系杂交,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地区不同生态型冬小麦抗旱性研究与适宜品种的筛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的播前底墒下,应用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14个不同生态类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底墒的增加,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同底墒下品种之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对播前底墒的反应明显不同。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均能较好地评价旱地冬小麦的抗旱性,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参试品种从来源分析,抗旱性表现为:甘肃陇东>山西地区>北京地区>渭北旱塬>黄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荟品种室内盆栽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 2005
摘要:介绍了室内盆栽芦荟的品种及特征特性,并从配制培养土,栽培盆的选择,上盆、换盆,浇水、松土,追肥,光温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抗条锈冬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强小麦抗条锈遗传资源在品质育种上的进一步利用,以甘肃省育成的对当前优势条锈菌小种高抗或免疫的冬小麦新品种(系)59份及引进品种35份为试验材料,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这些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参试的抗条锈冬小麦资源的亚基组成较丰富,共检测到14种亚基及19种亚基组合类型。供试材料所含的优质亚基中,1、7+8、5+10亚基出现频率占主导地位,其它优质亚基很少;品质评分在3-10之间,平均为6.5分,表明品质普遍较差。本实验还筛选出一批含2-3个优质亚基组合的材料。
关键词: 抗条锈性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SDS-PAGE 品质性状 冬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白粉宁烟剂防治西瓜和西葫芦白粉病的效果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05
摘要:2002-2003年采用5%白粉宁烟剂,设计了6000、7500、9000、10500g/hm2用量,从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第1次施药,每隔7d连续施药4次进行了药剂防治大棚西瓜和西葫芦白粉病的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第4次施药后第10天,5%白粉宁烟剂7500、9000g/hm2对西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94.78%、96.89%;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91.37%、93.47%,均显著优于百菌清烟剂6000g/hm2之防效。示范结果表明,5%白粉宁烟剂9000g/hm2对西瓜白粉病的平均防效为95.10%,对西葫芦白粉病的平均防效为92.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椒落果预防技术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 2005
摘要:对奈乙酸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在不同时期配合喷施的试验结果表明,5月中旬结合花后追肥,喷20mg/L奈乙酸钠+3g/kg尿素、2g/kg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次,果实速生期(6月中旬)喷20mg/L奈乙酸钠1次,5d后喷3g/kg尿素、2g/kg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次,能有效地预防花椒落果,提高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XB-G1集水型日光温室设计建造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 2005
摘要: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类型区,光能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缺。由于受水供应的限制,甘肃省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大多只能在灌溉农业区进行。而甘肃75%的耕地属于旱作农业区,如何在这些地区进行高效节水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就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针对甘肃省气候特点,我们设计了XB-G1集水型节能日光温室,在设计上要求将保温节能与集雨节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省的节能日光温室的综合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节能日光温室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的生化他感效应研究初报
《西北农业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蚕豆秸秆对小麦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明显的他感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4%和 5 8.2 % ;大豆秸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他感相克作用 ,而对大豆幼苗生长有自感相生作用 ,使其生物产量增加 1 9.8% ;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的相克作用最强 ,生物产量减产 60 .8% ,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他感和玉米幼苗的自感相生作用显著 ,生物产量依次增加 1 8.7%和 1 0 .3% ;小麦秸秆对小麦、玉米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8%、5 .1 %和 2 4.9%。秸秆对作物的他感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施用蚕豆秸秆 ,既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 ,又能提高土壤养分供应水平 ,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肥土壤的作用居中 ,施用大豆秸秆虽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和供氮水平 ,但提高幅度不大。种植作物对秸秆培肥和供肥作用的发挥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