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管侧沟茧蜂雌蜂日龄和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及子代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管侧沟茧蜂雌虫及寄生经历对寄主粘虫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对寄主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日龄的不同而变化,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雌蜂对寄主的寄生率在3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2.38%和54.61%;之后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寄生率逐渐降低。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的2日龄雌蜂寄生寄主所产子代的茧重最大,分别为2.96mg和2.85mg,子代茧重随着雌蜂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子代雌蜂体重有随母代雌蜂日龄增加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子代雄蜂体重在低日龄(0~2d)和高日龄(7d)处理时较轻,在中间日龄(3~6d)处理较重而且恒定。1~3日龄雌蜂所产子代雌雄比较高,3日龄时最高,而后随着母代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新羽化未交配雌蜂寄生得到的后代均为雄性。管侧沟茧蜂的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子代茧重、子代性比和子代成蜂重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对花粉活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与大田测定结果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不适合于测定玉米花粉活力,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活力,TTC法来测定花粉的活力最为简单、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H156抗虫棉特征特性与其高产栽培技术
《种子科技 》 2010
摘要:冀H156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8013号。本文依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结果和大田示范的表现,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并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提高该品种在栽培管理上的针对性,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综合反应,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分别采用1(CK),2,4,6,8 g/L 5个矿化度咸水对石家庄8号、衡观35、山融3号、衡观136和沧6004 5个小麦品种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群体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降低;比叶重(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千粒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呈现升高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适度的咸水一定程度上塑造合适的株型。灌溉水的盐分对小麦群体的影响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具有一定株高和分蘖成穗率强的小麦品种,适当加大播量是提高咸水灌溉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生物防治技术对夏玉米害虫的防治效果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在夏玉米田,研究了撒施白僵菌、田间释放赤眼蜂和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3种生物防治技术对夏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田间释放赤眼蜂45万头/hm2防治玉米螟效果较好,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7 500头/hm2对棉铃虫有一定防效,而在玉米心叶期撒施白僵菌900 g/hm2对玉米螟和棉铃虫防效不明显。生产上采用田间释放赤眼蜂和中红侧沟茧蜂控制夏玉米虫害,具有方法简便、无农药残留、对害虫持续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可以在夏玉米田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夏玉米 生物防治技术 白僵菌 赤眼蜂 中红侧沟茧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标记分析种子老化及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大豆品种中黄18为试验材料,利用60对SSR核心引物对经过不同老化时间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完整性分析。经过老化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子代群体与未经老化处理的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过老化处理种子及其繁殖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不大。未经老化处理、发芽率为98%的对照群体(G_0-1)与其繁殖一代、繁殖二代群体相比,等位变异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高;而经过老化处理、发芽率低于85%的群体(G_0-3和G_0-4)及其后代繁殖群体与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变异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低。因此,种子老化较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群体的遗传结构影响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