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新型复配剂250 g/L吡唑萘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农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250 g/L吡唑萘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50 g/L吡唑萘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12.5、150.0、187.5 g a.i./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38%、79.84%、82.92%,其中187.5 g a.i./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3个对照药剂,差异极显著.[结论]250 g/L吡唑萘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使用剂量为150.0~187.5 g a.i./hm~2.

关键词: 吡唑萘菌胺 苯醚甲环唑 黄瓜白粉病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福建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情况,可为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和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收集福建省17个县市(地区)的中稻稻瘟病穗颈瘟样本,分离单孢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并从中筛选出60个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株,室内喷雾接菌32个福建省主栽水稻品种,同时用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这32个主栽品种.[结果]7个鉴别品种的鉴定分类结果显示,稻瘟病生理小种ZA群出现频率为39.48%,为优势种群;用60个代表性生理小种室内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生理小种平均致病率为23.28%,相对较低,说明福建省推广的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相对较好;鉴定筛选出宽抗谱水稻品种15份,其中隆两优华占、两优332的抗谱最广,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结论]福建省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已由早期的以ZB、ZC群为优势种群逐渐转变为以ZA群为优势种群,这与近年来甬优系列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关.在抗稻瘟病的品种布局上应优选抗谱宽度大的品种,同时在新品种推广种植中,应追溯宽抗谱水稻品种的致病生理小种来源地,尽量避开可能致使拟推广品种感病的生理小种所在地区.

关键词: 稻瘟病 抗性鉴定 抗谱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秋葵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的转录组分析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秋葵抗南方根结线虫相关基因组学,利用Illumina Hi-seq TM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后黄秋葵种质12C2转录组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18 h后,从接种和未接种的黄秋葵种质12C2根尖中共获得71.49 Gb有效数据,Q30碱基百分比均达到94.0%以上.共获得2 31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1 156个上调基因,1 162个下调基因,其中功能注释基因2 202个.根据unigene库序列进行GO、KOG和KEGG注释,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家族、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葡聚糖内-1,3-β葡糖苷酶基因家族和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下调表达,植物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生长素响应蛋白基因、生长素流入运输载体基因下调表达,茉莉酸合成酶基因上调表达,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WRKY和MYB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上调表达,参与植物细胞的膜联蛋白基因家族上调表达,植物细胞周期蛋白基因家族下调表达.本研究结果为开展黄秋葵抗南方根结线虫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秋葵 南方根结线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鹿角蕨孢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鹿角蕨孢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鹿角蕨规模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鹿角蕨孢子为外植体,采用3种不同消毒方法进行孢子灭菌与萌发;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MS、改良1号和改良2号)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BA、KT、NAA和IBA)等对绿色球状体(GGB)增殖、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等关键环节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孢子消毒方法及GGB增殖、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适宜孢子消毒的方法为超声波清洗器振荡清洗40 min,污染率低,仅为6.7%,孢子萌发率高达100.0%;各试验因素对GGB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6-BA>CH>NAA,以改良1号为基本培养基较好,6-BA适宜浓度为0.5 mg/L,NAA适宜浓度为0.1 mg/L,CH适宜浓度为0.2 g/L,42 d平均增殖系数达5.5;各试验因素对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IBA>6-BA>NAA>KT,IBA适宜浓度为0.5 mg/L,6-BA适宜浓度为0.3 mg/L,KT适宜浓度为0.1 mg/L,NAA适宜浓度为0.3 mg/L,60 d平均增殖系数达5.3;添加NAA 0.3 mg/L为最适浓度,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0 d成活率达98.5%.[结论]超声波清洗器振荡清洗40 min能有效降低鹿角蕨孢子污染率,提高孢子萌发率.鹿角蕨GGB增殖培养基以改良1号+6-BA 0.5 mg/L+NAA 0.1 mg/L+CH 0.2 g/L较适宜,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以改良2号+6-BA 0.3 mg/L+KT 0.1 mg/L+NAA 0.3 mg/L+IBA 0.5 mg/L较适宜,生根培养基以改良1号+NAA 0.3 mg/L较适宜.

关键词: 鹿角蕨 超声波 绿色球状体 正交设计 快速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M和N双基因融合真核表达及其活性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体外表达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M-N双基因融合蛋白并明确其生物活性,为开展PEDV新型疫苗及其诊断技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候选蛋白.[方法]将变异PEDV的M基因克隆至pEASY-Blunt M2(pM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M2-M真核质粒,通过同源重组将N基因克隆至M2-M基因片段构建pM2-M-N双基因融合重组质粒,然后转染293T细胞表达出M-N双基因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ELISA及免疫BLAB/c小鼠试验鉴定表达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扩增获得的M基因、N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678和1359 bp,且与原序列的相似性均达100.0%.将M基因和N基因并连接至pM2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获得pM2-M-N双基因融合重组质粒,M-N双基因片段大小为2004 bp,且与原序列的相似性为99.3%.以pM2-M-N双基因融合重组质粒转染239T细胞,表达出大小约75 kD且具有免疫活性的M-N双基因融合蛋白,纯化的M-N双基因融合蛋白能与PEDV阳性血清反应,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等病毒均无交叉反应;以其免疫BLAB/c小鼠能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结论]通过pM2真核表达载体能构建获得变异PEDV毒株的pM2-M-N融合双基因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可表达出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M-N双基因融合蛋白,为后期开展变异PEDV基因工程疫苗及其诊断技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候选蛋白.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M基因 N基因 双基因 融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复水协同隔氧磨浆对脱除豆腥味及提高豆浆综合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协同控制复水参数及隔氧磨浆对脂肪氧化酶活力及豆浆风味等品质的影响,为开发高品质大豆饮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比较大豆复水条件、磨浆温度、隔氧磨浆等因子对豆浆脂肪氧化酶活力的抑制效果,获得较优的工艺参数.以此工艺参数为基础,研究协同控制隔氧磨浆对去除豆腥味以及提高豆浆色泽、风味等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1)大豆复水温度是影响脂肪氧化酶活力的主要因素,热碱(80℃、pH 9)复水协同隔氧磨浆处理工艺对脂肪氧化酶活力的抑制效果最佳,脂肪氧化酶活力仅为100±2.5 U·mL-1;(2)在上述所得的最优复水条件下,不同隔氧磨浆温度对大豆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磨浆温度并非抑制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关键因子;(3)与室温复水非隔氧磨浆比较,隔氧磨浆制得的豆浆脂肪氧化酶活力降低了99.67%,总黄酮含量提高了24.77%,豆腥味明显去除,豆浆亮度、风味等综合品质明显提升,最优处理参数协同隔氧磨浆的方式去除豆腥味效果最好,豆浆综合品质最佳.[结论]大豆以浸泡液温度80℃、pH 9、浸泡时间60 min的复水工艺协同隔氧磨浆工艺制得的豆浆腥味最低,综合品质最好,本研究对高品质大豆饮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豆 复水工艺 隔氧磨浆 脂肪氧化酶 豆浆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源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SPF鸡转录组学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分析鸭源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SPF鸡后宿主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以鸭源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SPF鸡,收集肺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得到差异表达基因740个,其中上调基因有602个,下调基因有138个.GO条目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反应等.经KEGG数据库比对注释及富集分析显示有7个通路富集显著,其中Toll-like信号通路有11个基因表达上调,分别为IL-6、TLR4、PIK3、IRF7、MD-2、IRF5、MYD88、CD86、STAT1、TLR2和CCL4,NOD-like受体信号通路有7个基因表达上调,分别为IRF7、CTSB、P2RX7、CYBB、PSTPIP1、HSP90AA1和NAMPT.结论鸭源H7N9亚型病毒感染SPF鸡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在Toll-like信号通路中, TLR4在MD-2的协助下被激活,随后依赖MYD88途径激活下游的IRF5,继而引起CCL4、IL-6显著表达.同时NLRP3炎症体在H7N9亚型病毒感染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鸭源 禽流感病毒 H7N9亚型 转录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SSR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杂交品种真实性和DNA指纹图谱,对新育成的19个枇杷杂交品种(系)进行SSR标记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从已发表的8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多态性引物19对,在24份枇杷材料中共扩增到83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4.37条,PIC值为0.234~0.983,平均为0.764。经12对具有父本特征带多态性引物鉴定, 19个杂交新品种(系)全部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100%。UPGMA聚类分析表明,19个杂交新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8~0.969,与杂交亲本‘新白2号’和‘贵妃’聚为同一个大类,并可细分为4个亚类,红肉与白肉的枇杷品种(系)间无明显划分。同时利用8对多态性SSR引物组合,构建了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这为枇杷品种鉴定、新品种权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枇杷 杂交育种 SSR 杂种鉴定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瘤菌根菌对铁皮石斛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共生关系的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瘤菌根菌(Epulorhizasp.)与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根系的共生关系及其对根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用液体培养瘤菌根菌浇灌无菌盆栽铁皮石斛苗根部共培养,观察石斛根的表型和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分子检测鉴定菌丝是否定殖根中。结果表明,瘤菌根菌菌丝能侵入根的皮层细胞,诱导生成菌丝团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后的菌丝能提高IAA含量,诱导根系结构发生改变生成侧根,增大了根系体积,促进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根系活力。瘤菌根菌与铁皮石斛根共培养后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菌根且能定殖于根中,诱导根系结构的变化,侧根的形成对石斛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瘤菌根菌 根系形态 共生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花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金花茶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寒性,本研究以2 a生金花茶幼苗为材料,进行6~-9℃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了细胞伤害率(CIR)、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束缚水(BW)/自由水(FW)、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等指标,并进行了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和抗寒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12 h的低温LT_(50)为-6.62~-3.94℃,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 CIR、SS含量及POD、CAT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BW/FW、MDA、Pro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CIR含量呈上升趋势,3~-9℃的SOD活性、0~-9℃的POD活性、-6~-9℃的BW/FW比值呈下降趋势,6~-6℃的SS含量变化较小,-9℃的SS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CIR可作为耐寒性鉴定的主要指标,BW、SS、SOD、POD、CAT可作为辅助指标。本研究结果为金花茶引种区域和耐寒性鉴定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金花茶 低温胁迫 生理特性 耐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