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黄武刚:1958年出生,博士,研究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园艺系,同年进入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工作。1994年底以前在该所组织培养室从事樱桃、葡萄及草莓的砧木、茎尖和愈伤组织培养工作。1999年3月获得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Universita’degli Studi della Basilicata)植物生产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所在机构
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
主要成就
1988年开始从事板栗栽培和矮化砧选育等研究工作,1994年底赴意大利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期间,参加由意大利,中国,法国,希腊四国共同申请的欧共体研究项目“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低温保存”,从事猕猴桃微卫星提取及使用微卫星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制作猕猴桃分子遗传图,1999年发表第一张猕猴桃遗传图。同时对猕猴桃微卫星特征、在猕猴桃属种间的同源性和长度多样性进行研究。此外,还使用SSR、RAPD、ISSR等分子标记对核果类、葡萄、榅桲、橄榄进行种间分析和品种指纹鉴定。1999年3月获得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Universita’degli Studi della Basilicata)植物生产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篇,会议论文3篇。 1999年回国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继续从事板栗的育种、栽培、分子标记和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加了北京市和国家下达的多项与板栗育种、加工和资源相关的课题。2001年赴意大利做访问学者,完成板栗、核桃和扁桃的富集两碱基微卫星基因组文库构建、阳性克隆筛选和DNA测序及引物设计等工作,同时完成富集猕猴桃3种三碱基微卫星基因组文库构建、阳性克隆筛选和DNA测序等工作,获得上述3种植物的微卫星DNA序列,随后利用已获得的板栗微卫星标记研究栗属植物和蒙古栎的遗传多样性和同源性。 自从1988年开始从事板栗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来,在树种育种、资源、栽培和加工方面获得一定进展。在板栗资源收集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林果所的板栗资源圃,收集了全国6个板栗地方品种群的近120个板栗种质资源。在资源收集中,针对板栗市场和生产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注重板栗特异资源的收集,目前拥有国内最多的极短雄花、坚果不褐变、矮化砧穗组合以及坚果特早熟资源,为培育板栗加工品种、抗旱品种、矮化抗旱品种和坚果早熟品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在收集农家品种的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野生板栗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野生板栗的分布、遗传多样性、与栽培栗之间关系的获得一定进展。研究中通过实地调查,摸清了我国野生板栗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SR分子标记对野生板栗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2008年第四届国际板栗会议上首次报道了中国野生板栗现状。在野生板栗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板栗栽培品种起源的研究,运用胞质SSR分析野生板栗和板栗地方品种群,提出中国栗栽培品种的起源以及扩散的途径。 在板栗育种研究中,根据国内外市场,在国内率先提出通过育种解决板栗加工中板栗原料褐变问题的设想,经过近15年的调查和研究,完成了板栗栗仁受热不褐变品种选育工作,并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该项工作证明了板栗资源中存在坚果受热不褐变种质,通过品种选育途径提供栗仁不褐变加工原料是可行的,这为板栗品种选育开辟了一个新的育种方向。 基于北方板栗产区干旱少雨,迫切需要耐旱的板栗品种的实际问题,及时开展了板栗耐旱资源收集和品种选育。通过对板栗植物学特性与耐旱之间关系的研究,确定以减少栗树自身对营养和水分消耗,及重新分配倾斜,进而达到耐旱,完成了板栗耐旱品种选育的初步工作,选育出耐旱品种并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为解决板栗成熟期过于集中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坚果极早熟资源收集与品种选育工作,共收集坚果早熟资源6个,在进入科技部支撑项目中的板栗早熟品种选育课题后,选育出在北京板栗产区坚果成熟期在8月下旬的板栗优系,使北京市板栗坚果成熟期提前了20-30天,使北京市在中秋和十一两节期间的炒食栗市场供应燕山板栗成为可能。 工作期间,在SCI、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5篇。
教育背景
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园艺系;1999年3月获得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Universita’degli Studi della Basilicata)植物生产专业博士学位。
发文趋势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与合作成果共1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