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肥力与大豆产量及品质的通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丹

作者: 魏丹;蔡姗姗;王伟;丁建莉;金梁;李玉梅;李艳;胡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肥力;大豆产量;大豆品质;多元逐步回归;通径分析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89-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析黑土肥力变化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大豆产量与品质,以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基础,以单施化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分别配施有机肥、秸秆、生物炭3种有机物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坡耕黑土肥力变化及其对大豆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培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8.23%~15.01%,大豆产量平均提升10.89%~19.00%,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1.24%~2.05%。有机碳对大豆产量的直接与间接综合作用较强;土壤肥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大豆品质,可联合解释大豆品质及产量性状变异性的78.0%~99.2%,但各肥力因子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不同。土壤全氮在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中体现为直接正效应(0.366),而在大豆籽粒脂肪、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0.892,-0.270);速效钾在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中体现为较强的直接正效应(1.605,1.406),在大豆籽粒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1.465)。三种培肥措施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肥力、大豆产量及品质,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全氮、速效钾在蛋白质、脂肪、灰分3种大豆产量及大豆品质指标的变化中均起到了较强的主导作用,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全钾含量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也是大豆产量及品质变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分类号: S158%S565.1

  • 相关文献

[1]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崔喜安,姜宇,米刚,刘晓莉,马星竹,孙景玲. 2011

[2]甘肃永昌县放牧草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初探. 侯彦会,周学辉,焦婷,刘荣堂,李兴福. 2009

[3]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估算研究. 卢岩,郭斗斗,孙成明,刘涛,陈瑛瑛,武威. 2014

[4]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棉纤维品质与成纱质量的关系. 陈国平. 1989

[5]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陈洪凡,梁玉勇,程正新,万鹏,王旭明,钟达士. 2019

[6]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刘璐,龚森森,朱永久,杨德国. 2021

[7]杜洛克猪有关繁殖性状对其60d窝重影响的分析. 华升,徐子清,梅书棋,任培修,孙华. 2000

[8]人工诱变改良大豆品质的研究. 王培英,许德春,郭玉虹,孟丽芬,赵晓南. 2000

[9]浙春3号及其亲本和后代品系抗花叶病毒病基因型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徐芸,袁凤杰,徐惠超,关荣霞,朱文英,刘章雄,常汝镇,曲延英,邱丽娟. 2005

[10]杜洛克猪有关繁殖性状对其60天窝重影响的分析. 华升,徐子清,梅书棋,任培修,孙华. 1999

[11]吉林省不同区域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 邱强,石一鸣,孙永臣,闫晓艳,唐晓博,董岭超. 2007

[12]大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徐冉,王彩洁. 2006

[13]麦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的高光谱监测. 王超,冯美臣,杨武德,李广信,赵佳佳,朱智慧. 2014

[14]高油酸低脂氧合酶(FAD-LOX)多基因编辑大豆优异种质创制. 何梓莹,于莉莉,邱红梅,谷勇哲,洪慧龙,高华伟,邱丽娟. 2023

[15]基于地理和气象要素的春玉米生育期栅格化方法. 刘勤,严昌荣,梅旭荣,杨建莹,翟治芬. 2011

[16]磷素营养对大豆磷素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 刘丽华. 2015

[17]不同播期对伊大豆1号产量及生育进程的影响. 刘涛,刘胜利,战勇,张建勋,张恒斌,田海燕. 2013

[18]大豆灰斑病病叶、病荚、病粒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黄春艳,马淑梅,朱传楹,李宝英. 2000

[19]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郭震华,赵桂范. 2021

[20]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黄俊霞,黄甜,饶德民,张鸣浩,孟凡钢,闫晓艳,张伟.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