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唐海明

作者: 肖小平;逄焕成;聂泽民;李玉义;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栽培方式;粒叶比;光合速率;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4333

年卷期: 2015 年 20 卷 04 期

页码: 48-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肖小平,逢焕成,聂泽民,李玉义,汤文光,于天一,杨光立. 2014

[2]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及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吴健强,朱速松,张大双,彭强,江学海. 2015

[3]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 陈书强. 2020

[4]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逄焕成,肖小平,聂泽民,汤文光,于天一,汪柯,李强,杨光立. 2014

[5]不同栽培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良军,刘昌燕,万正煌. 2015

[6]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张佑宏,王治虎,张舒,张瑞洋,杨小林. 2019

[7]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李明德,蔡立湘,聂军,廖育林,刘琼峰. 2009

[8]品种混植对水稻稻瘟病及其产量的影响. 毛建辉,何明,何忠全,何树林,梁亚东. 1990

[9]氮素穗肥施用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张满利,陈盈,王彦荣,李全英,李如海. 2020

[10]吉林省过去47年来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武志海,赵国臣,徐克章,邸玉婷,姜楠,凌凤楼,赵颖君. 2009

[11]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形成及物质生产分析. 秦志列,王术,王伯伦. 2006

[12]不同穗型水稻产量与群体生理性状的关系. 秦志列,王术,秦阳,徐士铁. 2004

[13]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 魏中伟,马国辉. 2017

[14]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赵振东,宋建民,刘建军,刘爱峰,李豪圣,崔建民,吴祥云. 2003

[15]6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英文). 张舒,吕亮,常向前,程建平,余永志,钟爱荣. 2016

[16]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纹枯病控制效果试验. 高汉亮,颜群,唐茂艳. 2009

[17]不同栽培方式下早熟水稻品种的稻米镉吸附规律. 刘文江,曾宪平,高方远. 2020

[18]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赵丽稳,张震,许燎原,邱海萍,胡宇峰,柴荣耀. 2017

[19]栽培方式对沈农8801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王术,王伯伦,黄元财,王铮,戴俊英. 2004

[20]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王疏,秦姝,刘明霞,李颖,董海,孙柏欣.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