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与灌溉效应评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春成

作者: 刘春成;崔丙健;胡超;吴海卿;高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斥水性;IBRv2

期刊名称: 水土保持学报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255-2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水盐、水溶性离子、滴水穿透时间WDPT、有机质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二代生物综合响应指数法(IBRv2)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再生水灌溉(T1)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2)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K~+、Ca~(2+)含量呈降低趋势,Na~+、Cl~-含量显著升高,SO_4~(2-)含量显著降低,Mg~(2+)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与CK2(清水灌溉)相比,T1处理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升高趋势。(4)不同比例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2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最高,土壤脲酶以T3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最高但和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5)基于IBRv2指数法,T2处理IBRv2最小,为6.89。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5 g/L)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分类号: S274

  • 相关文献

[1]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春成,崔丙健,胡超,吴海卿,马欢欢,崔二苹,马天,刘源,李中阳,樊向阳,李浩,高峰. 2021

[2]作物生理特性对微咸水-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研究. 刘春成,崔丙健,胡超,吴海卿,马欢欢,马天,高峰. 2021

[3]土壤酶活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滴灌的响应与评估. 王宇,刘春成,李仁杰,曾智,崔丙健,张凤华,闫明丽,胡超,马天. 2023

[4]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土壤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胡俊芳,曾智,刘春成. 2024

[5]不同混灌模式对镉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李平,齐学斌,胡艳玲,樊向阳,樊涛,赵志娟,黄仲冬,李中阳. 2015

[6]灌溉不同水质条件下滨海盐土脱盐动态的研究. 张余良,王正祥,廉晓娟,贺宏达,王艳,宿晓东,郭富常,黄明达. 2010

[7]滨海盐土灌水脱盐动态的土壤质地和水质差异性研究. 张余良,王正祥,廉晓娟,贺宏达,王艳,宿晓东,郭富常,黄明达,屈晓芳. 2010

[8]长期微咸水灌溉对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张余良,陆文龙,张伟,李悦. 2006

[9]微咸水灌溉农作物生长的改善技术研究. 张余良,邵玉翠,严晔端,李悦. 2006

[10]微咸水农田灌溉技术研究. 邵玉翠,张余良,李悦,严晔端,安玉钗. 2003

[11]不同矿化度水淋洗重度盐碱土的水盐运移特征. 王艳,吴勇,廉晓娟,王正祥,张余良,贺宏达. 2011

[12]微咸水淋洗重壤质滨海盐土的盐分变化研究. 廉晓娟,李明悦,王艳,张余良,王立艳,王正祥. 2011

[13]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余良,陆文龙. 2007

[14]灌溉微咸水土壤的改良技术研究. 张余良,邵玉翠. 2004

[15]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微咸水灌溉管理的模拟. 杨建国,黄冠华,叶德智,徐旭,王军,黄权中,邰日坤,王诗景,孟令广. 2010

[16]天然矿物改良剂在微咸水灌溉土壤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邵玉翠,张余良,李悦,严晔端,安玉钗. 2005

[17]潮土施用改良剂与长期灌溉微咸水模拟试验研究. 邵玉翠,任顺荣,张玉连,廉晓娟,李玉鹏. 2009

[18]不同改良剂对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 杨军,邵玉翠,高伟,任顺荣,高贤彪. 2012

[19]微咸水淋洗与施改良剂结合对滨海盐土的改良效果. 廉晓娟,李明悦,郑鹤龄,王艳,张余良,王正祥,屈晓芳. 2009

[20]微咸水灌溉滩涂稻田盐分动态及其水稻产量表现. 张蛟,翟彩娇,崔士友.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