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物生产碳排放特征及助力碳中和的减排固碳途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严圣吉

作者: 严圣吉;邓艾兴;尚子吟;唐志伟;陈长青;张俊;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作物生产;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固碳减排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2 年 04 期

页码: 930-9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作物生产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源,以及碳固定的重要汇。阐明主要农区作物生产碳排放特征,探讨其达峰与中和途径,可以为全国及地方作物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双碳"目标的战略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国家统计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各地区作物生产碳排放特征,探讨了助力碳中和的农田减排固碳途径。2018年我国作物生产碳排放占全国农业碳排放总量45.5%,其中农田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以及农用柴油消费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22.9%、14.7%和7.9%。从区域排放来看,作物生产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播种面积排放量均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其中以华东和华中地区最高,减排潜力大。在作物生产碳排放中,稻田CH_4占50.3%,是减排重点。我国作物生产碳排放总量于2015年出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水稻播种面积、农田氮肥用量和农用柴油消费等减少趋势相一致。可见,如果我国农产品进口不受显著影响,作物生产碳排放已经呈现达峰趋势。情景推算发现,仅靠农地土壤固碳很难实现作物生产的碳中和,需要农田减排与固碳的兼顾。在丰产稳产前提下,作物生产碳中和要以稻田CH_4和旱地N_2O减排优先,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同时,充分挖掘秸秆资源化利用、用地养地结合和农田林网建设等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固碳潜力。

分类号: X322`F323

  • 相关文献

[1]辽宁省种植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途径. 徐嘉翼,陈玥,隋世江,安景文,宫亮,朴太用. 2022

[2]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2011

[3]黑龙江省农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及建议. 董文军,孟英,张俊,唐傲,张喜娟,刘猷红,来永才,王玉杰. 2021

[4]中国种植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探讨与对策建议. 高旺盛,陈源泉,王小龙,黄坚雄. 2022

[5]日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启示. 李东坡,周慧,霍增辉. 2022

[6]中国渔船执行EEXI的适用性研究. 李胜勇,郑建丽,曹建军. 2022

[7]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贾鹏,董利锋,屠焰,刁其玉. 2022

[8]四川蚕桑产业的双碳战略实践成效和对策. 陈义安,王晓芬,刘俊凤,佟万红,胡春梅,李宇. 2024

[9]双碳战略背景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可以兼得. 牛铜钢,刘为. 2022

[10]南充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双碳"战略思考. 陈义安,王晓芬,胡春梅,刘俊凤,佟万红,粟思源. 2024

[11]中国棉花生产碳排放核算与碳达峰预测. 吴沣槭,黄伟斌,陈家乐,韩迎春,冯璐,王国平,李小飞,李亚兵,王占彪. 2023

[12]日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启示. 李东坡,周慧,霍增辉. 2022

[13]国外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概况与借鉴. 管大海,张俊,郑成岩,邓艾兴,宋振伟,王全辉,张卫建. 2017

[14]生物炭对棕壤玉米田CO_2与N_2O排放的影响. 谢立勇,许婧,郭李萍,孙雪,赵洪亮,郑益旻. 2018

[15]隐性自然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韩天富,张卫建,胡国华,周新安,吴存祥,李金玉,杨文钰. 2013

[16]中国桑园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空间分异. 王谢,胡洋,郭海霞,张建华,唐甜,曾其国. 2023

[17]中国应抓住气候变化的战略机遇期. 张正斌,段子渊,陈兆波,徐萍. 2014

[18]2014年9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张秀敏,刘阳. 2014

[19]气候带北移及其对中国作物种植 制度的影响研究进展. 胡延斌,肖国举,李永平. 2020

[20]对IPCC AR6报告中有关农业系统结论的解读. 段居琦,袁佳双,徐新武,居辉.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