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贮藏病害的药剂防治试验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华

作者: 赵华;陶辛秋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90 年 1 卷 05 期

页码:

摘要: 番茄贮藏期间往往因侵染性病害引起腐烂,造成重大损失。为此,作者针对番茄贮藏中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其种类作了初步调查,并进行了化学药剂防治试验,获得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病害调查 调查番茄贮藏或调运中主要侵染性病害种类,观察记载病症病状,同时于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按不同贮藏材料来源和不同时期的贮藏试验划分,共调查了5次。第1次为1989年8月31日至9月14日,材料是由北京大钟寺农贸市场购入的河北怀来产的强丰品种,常温下(15~20℃)贮藏。第2次为1989年9月22日至10月22日,由怀来运来的强丰品种,13℃温度下贮藏。第3次、第4次分别为1989年11月18日至12月18日和1989年12月8日至1990年1月8日,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温室生产的荷兰Caruso品种,常温下贮藏。第5次,1989年12月29日至1990年1月8日,由福州经铁路调运来京的番茄(品种不详),常温下放置10天,调查货架期间病害。 二、抑菌试验 用河北农业大学试制和提供的BS(仲丁胺衍生物原液)、BN(苯甲酸衍生物原液)、KM(克霉灵原液──有效成分为50q0仲丁胺)等药剂,针对番茄贮藏中几种病原菌做抑菌试验。交链抱菌( Alternaria a7ie,nata)、黑根霉菌( Rhizopu。 nigr。can。)、灰霉菌(Botryti。 cinerea)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疫霉菌( PhatoPhthoracap。ici)、镰刀菌(Fu。arium ssp.)用燕麦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从典型的病斑上挑取抱子或菌丝配成悬浮液,接种于培养基内。培养基上面放5个直径约6毫米的滤纸碟,后改为中央只放一个直径约13毫米的滤纸碟。在滤纸碟上面滴约0.02毫升药液,1~2次(皿)重复。观察病菌的生长情况。 三防腐试验 将上述药剂用于番茄贮藏试验。按番茄鲜重计算,均以。1毫升/千克原液用药量蒸蒸处理。方法是将番茄放入小塑料筐内,同时放人浸了药液的棉球,外套0.03毫米厚塑料袋并折口。以不放药剂的处理为对照 (CK)。试验共做4次,试验时期,供试材料来源、品种及贮藏温度分别同于病害调查的第1~4次,材料成熟度均为顶红果。第1次试验每处理15个果,3次重复;第2次每处理10个果,2次重复;第3次每处理6个果,2次重复;第4次每处理6个果,3次重复。贮藏期间及贮藏结束时调查好果(没有任何病斑的果)率、腐烂(包括极轻微的病斑)率和腐烂指数(分为。一无病、l一极轻微病烂、2一较轻、3一中等、4一严重等5级)。 试验结果 一,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据试验调查,番茄贮藏中因侵染性病害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绝大部分,病害发生百分率团试材的不同来源和收获季节以及贮藏时期而有很大差异,据本试验统计,在13~20”C贮藏14~30天,侵染性病害引起的腐烂百分率为20~85qo。其病害包括番茄果腐病(病原菌为Alter。a,la alfer。。t。)(l,。,。)、番茄绵疫病( Phytophthora cop。ici)(‘,‘)、黑根霉菌(Rhi。cPu。 nigrican。)引起的软腐(,’·‘)、镰刀菌(F。。arium ssP.)引起的腐烂(’)、番茄灰霉病(Botr,ti。cinerea)(‘,’,’)、番茄绵腐病(Pyt协u。aphanidermatum)(‘,‘3、番茄红粉病(Trichot。ci。m ro。eu。)(‘)和番茄炭疽病(Colletotrich。m cocco4e。)(‘)等等。 果腐病以成熟果(红果)发生为多。病斑多发生在果商裂口处和日灼处,但肉眼看起来无伤口的光滑表面也常有发失。受害部位首先变褐、呈水浸状近圆形斑,稍凹陷,继续发展变黑、生出短绒毛状的黑霉层。病斑直径一般为10~20毫米。 番茄绵疫病在贮藏中一旦发病,则发展很快,造成的损失较大。病部初期呈水浸状并迅速扩大,上生茂密的白色绵絮状菌丝,有时可见残缺不全的轮纹,严重时菌丝可覆盖果面的1/2以上。 尸》koPu。 nigrican。菌引起成熟番茄软腐,软腐部位呈水抱状,但不发生变色,其上长出污白色粗糙纤维状菌丝,并带白色至黑色小球状抱子囊。该病发展迅速,可使整个番茄软烂呈疤水状,一触即破,汁液溢流。 灰霉病多发生在残留的花托及果肩部,病部果皮变为水浸状并发生皱缩,上生大量士灰色霉,引起软烂。 Fu。arium ssp.菌侵染番茄引起果腐,腐烂组织为水浸状,并覆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内部组织也发生变色。 绵腐病的病果表现为较大的圆形水浸状病斑,中心生大量纤细的白色霉层。 红粉病病斑较小、圆形、边缘明显、中心生粉红色霉层。很多小病斑常连成一片。 炭疽病病斑水浸状、稍凹陷,有同心轮纹并分泌有淡红色的粘质物。 上述各种病害发生的比率,以果腐病最多,5次调查中该病均为主要病害之一。其次是黑根霉致病。绵疫病夏季发生很多,秋冬季较少。红粉病仅在温室产的番茄材料上发现。灰霉病、镰刀菌致病、绵腐病、炭疽病等在本试验中均有发生,但比率较小。 二、药剂抑菌效果 图l表示了BS、 BN、KM三种化学药剂对几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由图可见,三种药剂对Alternaria alternata菌和Botry-ti。 ci。er。a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培养皿内全无病菌生长或有较大的抑菌圈,而对照皿内则长满了病菌。对F。。ar*urn ssP.菌和 Phy’tophthora cap。ici菌则以 BS和 KM抑菌效果明显,BN基本无效。对产MUMU。nigrico。。茵,前3天BS和KM有效,但到第10天时基本失去了作用,BN基本无效。 三、药剂防成效果 用上述化学药剂蒸蒸处理番茄,进行贮藏试验,比较其防腐效果,结果如表1。 第一次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贮藏7—14天,以KM 0.1毫升/公斤处理效果最 好,BS 0.1毫升/公斤处理次之,BN 0.l毫 升/公斤较差。以贮藏 14天为例, KM处理 腐烂率为24.5项,腐烂指数为13.3,好果率 为75.5%。 BS处理分别为42.3qo、 35.0、 57.7$。而对照则为50.9 qo、 36.1和49.1畅。BN与对照相比基本无效。 第二次试验去掉了效果差的BN处理,在13”C下贮藏,仍明显地看出KM和BS的防腐效果。以贮藏28天为例, KM处理腐烂率为30y0,腐烂指数仅为11.3,好果率为70畅,明显优于对照(85畅、47.5和15啦)。BS与对照相比也明显有效,但次于 KM。 第三次、第四次重复试验了效果最好的KM处理。两次试验结果表明, KM处理贮藏30天均无病烂发生,好果率达100qo,而同期对照腐烂率则为33.3~76.5畅,好果率仅为23.5~66.7yo。 小结及讨论 一、调查结果表明番茄贮藏中主要侵染性病害有果腐病、绵疫病和黑根霉引起的软腐。还有镰刀菌引起的腐烂和灰霉病、绵腐病、红粉病、炭疽病等等。 二、药剂抑菌试验结果表明,BS和KM对几种病原菌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对Rhi。oru。 nigrican。作用较弱,其余较强,M者比较BS优于KM。 BN对 Alternariaalternata和Botryti。有效,其余基本无效。这一结果为药剂的筛选和在贮藏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抑菌效果与贮藏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如88抑菌效果优于KM,但实际贮藏中防腐效果则是KM优于BS。这可能是贮藏环境因子远比培养皿内小环境因子复杂,作为贮藏对象的番茄是活体,与人工培养基相比,对药剂有不同的适应性等等原因所造成的。 三、贮藏试验结果表明,用KM 0.1毫升/公斤处理番茄可有效地减少侵染性病害引起的腐烂,提高好果率。用BS 0.且毫升/公斤处理,效果次之。用BN处理,基本无效。 参考文献(番茄贮藏病害的药剂防治试验初报@赵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陶辛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张中义等, 1988, 《植物病原真菌学》,四川 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明远等, 1987,《北京蔬菜病情志》,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3)华中农学院、东北农学院,1979,《蔬菜病理 学》,农业出版社。 (4)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78,植物病害诊 断》,农业出版社. (5)吕佩珂等,1987,《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吉 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6)王 (译), 1981,《蔬菜的处理、运输与贮 藏》,徐氏基金会出版. (7) Dennis, C.( ed) 1983, Postharvest patholog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cademic  Press,London,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