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阳

作者: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干物质;产量组成;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9 年 25 卷 02 期

页码: 214-2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 牛建彪,陈光荣,樊廷录,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温健,南琴霞. 2017

[2]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氮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小红,王同华,王利群,杨汉民. 2011

[3]间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黄国勤,赵其国. 2014

[4]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卞新民,黄国勤,赵其国. 2013

[5]栽培因素对油菜茎、分枝产量形成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王华. 2000

[6]棉花在不同整枝方式下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杨艳敏,欧阳竹,王淑芬. 2012

[7]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8]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生物量积累模型.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陈金平. 2010

[9]应用热平衡法测定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量.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孙景生,王和洲. 2010

[10]大豆品种及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豆间作生产力的影响. 赵建华,李春杰,孙建好,李伟绮,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郑浩飞. 2024

[11]通辽地区玉米不同覆膜方式技术效果分析. 李金琴,王宇飞,侯旭光,陈杰辉,薛永杰,李雪峰,胡航. 2015

[12]不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群体生理参数研究. 谷岩,胡文河,王楠,陈喜凤,梁煊赫,岳杨,吴春胜. 2011

[13]以氮磷推荐有机肥对温室番茄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丽英,张彦才,赵梅素,李若楠,翟彩霞,陈丽莉,翟凤芝,刘全清. 2013

[14]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蒋鹏,黄敏,曹放波,周雪峰,张瑞春,陈佳娜,伍丹丹,邹应斌. 2015

[15]氮磷钾肥配施对盐碱地甜高粱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王志春,王永慧,陈建平,张萼,王海洋,赫明涛. 2013

[16]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周紫阳,马英慧,王江红,李光华,刘海楼,王鼐. 2016

[17]播期对绿豆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葛维德,王英杰,赵阳. 2013

[18]新型复合肥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董文军,马瑞,李玉明,田树刚,来永才,孟英,罗春华,王连敏,杨忠良,唐傲,张喜娟,冷春旭,刘猷红,王立志,陈磊,董德建. 2017

[19]不同氮钾水平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吴巧玉,夏锦慧,何天久. 2015

[20]不同春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和产量分析研究. 郭飞,戴俊生,石书兵,栾珊珊,杨卞,周朝旭,齐莹.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