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岳伟

作者: 岳伟;王晓东;陈曦;孔令聪;陈金华;蒋跃林;王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安徽;夏玉米;气候资源;气象产量

期刊名称: 气象与环境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0 年 004 期

页码: 72-80

摘要: 利用1971—2017年安徽省7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及1971—2014年70个市县夏玉米产量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10℃积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气候资源变化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7年安徽省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1)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67.3、65.4和66.8 MJ·m-2·10a-1;空间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纬向分布,高值区位于淮北北部。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P>0.05)。其中,≥10℃积温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增幅分别为19.1、16.9和19.5℃·d·10a-1,积温高值区分布于沿江一带,不同区域≥10℃积温基本能满足不同熟性玉米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降水量增幅分别为14.0、12.7和21.5 mm·10a-1,降水丰富地区位于江淮西部和江南地区。降水量是影响淮北和江淮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总辐射和≥10℃积温对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不明显。气候资源变化对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江淮地区的影响不显著(P>0.05),江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受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综合影响极显著(P<0.01)。

分类号: S513%S162.53

  • 相关文献

[1]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与应用. 武洪峰,苏涛,朱梅梅,刘艳霞. 2009

[2]吉林省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曹铁华,梁炬赫,刘亚军,蒋春姬,王贵满,赵洪祥,李刚. 2010

[3]1980~2007年南宁蔗区甘蔗气象产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黄智刚,李文宝,刘永贤. 2011

[4]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变异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吴冰洁,王靖,唐建昭,王娜,徐琳,白慧卿,郑隽卿,王娜,李扬. 2018

[5]4种水稻气象产量分离方法的对比研究. 葛道阔,曹宏鑫,张文宇,张伟欣,金之庆,李秉柏,唐普传. 2020

[6]山东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群研发. 王风云,封文杰,刘淑云,王志诚,梅林,唐研. 2013

[7]气候要素对自贡市中稻产量阶段性影响分析. 杨荣国,段修荣,陶生才,牟鸿鹄,陈东东. 2010

[8]冀鲁豫棉花生产气候适宜度的变化. 冯璐,李亚兵,毛树春,韩迎春,刘婧婧. 2011

[9]基于MK检验的玉米生育期气候与L-ES-HPF分离产量的关联及影响. 张效霏,郑妍妍,吴黎,李岩,刘克宝,解文欢,吕志群. 2024

[10]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2011

[11]石家庄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周建波,范凤翠,杜兴兰,吴云龙,刘胜尧. 2020

[12]广西冬季气候资源与冬作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分析. 梁骏,杜裕,梁驹,叶瑜. 2012

[13]阿里地区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秦向阳,陈阜,王爱玲. 2002

[14]中国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及其提高的途径. 崔读昌. 2001

[15]山区单季稻和再生稻早播气候效应观察. 李小萍,程雪华,姜照伟. 2010

[16]东北气候和土壤资源演变特征研究. 王春春,陈长青,黄山,邓艾兴,张卫建,卞新民. 2010

[17]滇中高原资源与水稻、小麦生长的协调性. 刘洪顺,梁红,王继新. 1997

[18]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七十七)黑龙江籽用南瓜疫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建议. 贾令朋,谢学文,李宝聚. 2015

[19]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李秋月,李秋月,潘学标,王丽,李克南. 2011

[20]播种期的选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俊强.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