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对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和耐药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晓婕

作者: 张晓婕;俞晓平;陈建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灰飞虱;类酵母共生菌;高温;耐药性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08 年 22 卷 04 期

页码: 416-4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35℃高温分别处理灰飞虱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初孵若虫1~3d,然后移至25℃下饲养至3龄。经1、2和3d处理后,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3.47%~34.23%、57.86%~61.51%和88.96%~90.71%;而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无显著变化。进一步测定这些灰飞虱种群对杀虫剂吡虫啉、毒死蜱和锐劲特的耐药性,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时间越长,灰飞虱对这3种农药的耐药性越弱,即耐药性顺序为1d>2d>3d。

分类号: S433

  • 相关文献

[1]类酵母共生菌与灰飞虱卵巢发育和产卵量的关系. 白旭,董胜张,边亚琳,俞晓平,陈建明. 2009

[2]温度和毒死蜱对灰飞虱雌成虫热激蛋白70和90基因的诱导表达特性研究. 王利华,单丹,姚静,方继朝. 2015

[3]稻飞虱体内的类酵母共生菌及其营养功能. 王国超,傅强,张志涛. 2005

[4]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ProFAR-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模式研究. 唐耀华,袁三跃,王鑫鑫,万品俊,俞晓平,傅强. 2015

[5]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 陈法军,张珏锋,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2006

[6]制霉菌素对褐飞虱取食行为、营养及共生菌数量的影响. 张珏锋,何月平,陈建明. 2015

[7]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类酵母共生菌形态和数量的比较. 孙佳音,傅强,赖凤香,王渭霞. 2009

[8]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菌体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张海强,陈建明,张珏锋. 2015

[9]芽孢杆菌的引入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渭霞,朱廷恒,赖凤香,魏琪,万品俊,何佳春,傅强. 2023

[10]一株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张珏锋,吴鸿,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2007

[11]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生长的影响.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李娜,陈列忠,俞晓平. 2009

[12]类酵母共生菌中两个组氨酸合成基因在褐飞虱发育中的作用. 唐耀华,万品俊,郝培应,傅强,俞晓平. 2016

[13]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rDNA部分序列比较. 张珏锋,吕仲贤,陈法军,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陈列忠,俞晓平. 2006

[14]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 王国超,傅强,赖凤香,陈铭学,牟仁祥,张志涛. 2005

[15]灰飞虱β3-微管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严健,温建国,吴爱忠,叶鸣明,钟江,沈大棱. 2003

[16]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中的回升流行原因分析. 陈声祥,吴惠玲,廖璇刚,吕永平,沈升法,王藕芳,金梅松. 2000

[17]RSV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数量控制技术. 李洪山,赵阳,李红阳,李慈厚. 2004

[18]RBSDV在玉米叶脉细胞内的侵染状态与灰飞虱传毒活力的关系. 陈声祥,洪健,吕永平,雷娟利. 2004

[19]吡蚜酮对镇江地区小麦田灰飞虱种群的活性及防效. 朱桂梅,何东兵,杨敬辉,郭建,陈宏州,肖婷,吴琴燕,邱晓红,姚克兵,潘以楼. 2011

[20]醚菊酯与吡蚜酮混配剂对灰飞虱的控制效果. 束兆林,赵来成,缪康,何东兵,姚克兵,吉沐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