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培江

作者: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占新春;阮新民;孙传清;何立斌;孙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2001 年 16 卷 05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分类号: S511.035.1

  • 相关文献

[1]超显性效应对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作用. 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夏英武,郑康乐. 2001

[2]超显性效应对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作用. 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夏英武,郑康乐. 2001

[3]杂交稻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张涛,蒋开锋,杨莉,杨乾华,曹应江,文春阳,郑家奎. 2009

[4]基于水稻产量相关QTL位点标记的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郑家奎,蒋开锋,杨乾华,杨莉,万先齐,曹应江,游书梅. 2010

[5]粳稻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应用. 马洪文,殷延勃,王兴盛,刘炜. 1998

[6]产量相关性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籼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严松,黄福灯,李春寿,陶跃之,邹桂花. 2010

[7]水稻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倪先林,蒋开锋,杨乾华,杨莉,万先齐,曹应江,郑家奎. 2009

[8]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张培江,才宏伟,李焕朝,杨联松,张德泉,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 2000

[9]水稻籼粳亚种间F1抽期与RFLPs关系的初步研究. 赵明富,徐才国. 1999

[10]应用二种定位法比较不同世代水稻产量性状QTL的检测结果. 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夏英武,郑康乐. 2001

[11]水稻CMS-WA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 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饶志明,夏英武,郑康乐. 2001

[12]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张培江,才宏伟,李焕朝,杨联松,孙传清,占新春,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 2001

[13]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14]SSR标记遗传距离与辣椒杂种优势的关系. 何建文,姜虹,杨红,苏丹,刘永翔. 2013

[15]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分析. 李德文,魏忠芬,王军,王瑞,李加纳,张太平. 2014

[16]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郑永战. 1993

[17]粳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沈锦根,王玉娟. 2007

[18]黄瓜亲本遗传距离与F_1产量优势相关关系的研究. 高洪斌,司龙亭,宋铁峰,魏毓棠,郭晓雷. 2002

[19]利用RAPD标记预测黄瓜一代杂种的产量优势. 陈喜文,陈德富,夏立新,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杜胜利. 2006

[20]小麦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研究. 赵成松,赵仁渠,杨明.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