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模式和氮肥处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子榆

作者: 周子榆;王孟佳;冯向前;覃金华;王爱冬;马横宇;褚光;刘元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郑希;陈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田;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储量;官能团组分;13C核磁共振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24 年 38 卷 005 期

页码: 577-5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水稻季施氮水平在稻田土壤固碳(有机碳储量及其官能团特征)中的作用。【方法】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水-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2003年至今),研究4种轮作模式[水稻-冬闲(RF)、水稻-紫云英(RC)、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与2个水稻季氮肥处理[不施氮(N0,0 kg/hm2)和正常施氮(N1,135 kg/hm2)]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0-50 cm)和有机碳官能团特征(0-20 cm)的影响。【结果】1)在土壤浅耕层(0-20cm)内,轮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机碳含量,表现为RP>RC>RW或RF;但对于全耕层(0-50、0-40和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而言,冬作(RP,RC和RW)与冬闲(RF)无显著差异,而施氮更有利于土壤固碳。2)水稻季不施氮处理下:相较于RF,冬作模式显著增加包括烷基碳和芳香碳在内的难降解组分,而抑制以烷氧碳为主的易降解组分,明显提高了土壤腐殖化指数、芳香性和疏水性,助力浅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储备的增加。其中,腐殖化指数和疏水性与还田秸秆C/N比值关系密切,这在浅层土壤固碳上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相较于轮作,适度施氮对全层土壤有机碳储备更有意义;而周年水旱轮作中全量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效应仅停留在浅耕层,对全土层土壤有机碳储备的作用则被高估。秸秆碳在稻田的去向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分类号: S153.621%S511

  • 相关文献

[1]稻田引种旱作物及其复种轮作的研究. 费槐林,王德仁,应继锋,陈斌. 1989

[2]稻田不同复种制度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研究. 胡祥托,李林,黄凤球,杨光立. 2001

[3]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种植不同作物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朱普平,盛婧,王子臣. 2012

[4]太湖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张岳芳,周炜,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郑建初. 2013

[5]宁夏典型温性天然草地固碳特征. 季波,谢应忠,何建龙,王占军,蒋齐. 2020

[6]基于Meta分析的煤矿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李健明,康雨欣,蒋福祯,宋明丹,祁凯斌,卢素锦,李正鹏. 2024

[7]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徐娜,况帅,于军,王德冬,吴静. 2023

[8]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黄晶,张杨珠,高菊生,张文菊,刘淑军. 2015

[9]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夏雪,车升国. 2011

[10]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陈帅民,梁晓斐,李阳阳,范作伟,徐铭鸿,刘方明,侯中华,王学文,刘慧涛,吴海燕. 2022

[11]盐城地区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初探. 郭军,江解增,梅燚,祖艳侠,吴永成. 2014

[12]水旱轮作下长期免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某些肥力性状的影响. 徐阳春,沈其荣,雷宝坤,储国良,王全洪. 2000

[13]大棚浅水藕黄秋葵小白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惠林冲,杨海峰,潘美红,薛萍,张新圣,陈振泰. 2017

[14]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2017

[15]广西南菜北运基地水稻-钦州辣椒 粮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 黄欲晓. 2019

[16]水稻-番茄同年轮作和高温闷棚对大棚番茄枯萎病的防效. 王汉荣,林辉,谢昀烨,方丽,王连平. 2021

[17]水旱轮作对土壤和水稻的影响. 孙红,孙明明,吕世翔,李智媛,张元良. 2019

[18]白首乌水旱轮作种植技术研究. 张明,顾小兵,李春阳,邹建,吴承东. 2020

[19]浙江省创新农作制度:"水果甜玉米-晚稻"水旱轮作高值化栽培技术. 赵福成,蔡仁祥,周政法,谭禾平,韩海亮,包斐,王桂跃. 2020

[20]湖北省农科院与巴基斯坦农业研究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刘威.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