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万洪深

作者: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川麦42;水培;耐低P胁迫;地上部生物学特性;根系形态学特征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281-28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以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小容器水培法,分别设立了11个不同的N、P、K浓度梯度,鉴定了川麦42的苗期生物学特性。通过对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生物量、苗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主根长度、分枝根长度、根系总长度和根系干重)的分析,初步结果为:川麦42具有耐低P胁迫能力。通过比较根系形态变化(主根长度、分枝根长度、根系总长度)上的差异,得出了N、P在川麦42初生根系分枝根建成上起主导作用,K在主根建成上起主导作用的结论。同时指出,在以地上部生物学特性为指标筛选耐低N、K、P胁迫小麦时,需要在较低水平下设定N、P、K浓度梯度,而在以根系形态学特性(根系长度、根系干重)为筛选指标时,K的浓度应大于根系发育所需的最低K量,可提高筛选的效率。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棉花不同品种钾吸收效率差异的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机理. 董合林,李永旗,李鹏程,刘敬然,刘爱忠,孙淼,赵新华,李亚兵. 2016

[2]棉花对钾高效吸收的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 董合林,刘敬然,李鹏程,刘爱忠,孙淼,李永旗,王刚. 2014

[3]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4]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5]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6]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7]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2024

[8]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9]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0]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11]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12]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2007

[13]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4]“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5]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16]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7]不同苹果砧木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宋莎,韩秀梅,吴亚维. 2014

[18]苏州地区风信子水培促成栽培技术. 娄晓鸣,林芙蓉,吴士政,杨娴,吕文涛. 2015

[19]水培瓠瓜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李国景,寿伟林,严见方. 1997

[20]南方草莓培品种比较试验. 袁四清,梁肇均.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