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磊

作者: 王磊;樊廷录;李尚中;党翼;赵刚;张建军;辛丽;程万莉;王淑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旱地;春玉米;株行距配置;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水土保持学报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19 年 02 期

页码: 79-86+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探讨株行距配置调整后密度对旱地覆膜春玉米连作稳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旱地雨养区春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14—2017年在黄土旱塬区甘肃省镇原县(35°30′N,107°39′E)进行,以紧凑型耐密高产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55,75 cm 2种等行距垄沟覆盖种植方式,6.0,7.5,9.0,10.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水平,采用裂区设计,连作定位观测。使用烘干法测定不同处理春玉米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研究黄土旱塬连作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行距下,在干旱年份55,75 cm行距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均有低湿区形成,2种行距40—200 cm土层最低含水率均出现在160 cm土层剖面,5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9%,7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7%,受降水及植株生育耗水的影响,2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剧烈。不论降水年型如何,2种行距下0—200 cm土壤深层水分均未产生土壤干层,75 cm行距低湿区较55 cm行距随年份变化有不同程度扩大,但2种行距下7.5~10.5万株/hm~2相同密度耗水量没有显著差异。4年平均产量75 cm行距相同密度均高于55 cm行距,9.0万株/hm~2及以下种植密度处理稳产性较好,密度由低到高产量分别增加2.2%,5.8%,4.1%和3.0%,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1%,5.9%,0.3%和-1.5%,不同行距相同密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黄土旱塬区55,75 cm行距配置7.5万株/hm~2种植密度连作具有稳定产量,并且不会导致土壤深层水分亏缺至产生土壤干层,是较为理想的连作稳产株行距配置种植模式。

分类号: S513`S152.7

  • 相关文献

[1]华北旱地覆膜春玉米田水温效应及增产限制因子. 刘胜尧,张立峰,李志宏,贾建明,范凤翠,石玉芳. 2014

[2]旱地不同施肥对冬油菜产量及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罗照霞,杨志奇,俄胜哲,袁金华,车宗贤,郭永杰. 2017

[3]不同深松时期对旱地春玉米水分利用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阎晓光,李洪,王青水,董红芬,李爱军. 2014

[4]黄土高原旱地秋覆膜及氮肥秋基春追比例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勇,宋尚有,樊廷录,高育峰. 2012

[5]六盘山区旱作春玉米养分投入与肥料生产效率. 夏海雪,陈雪娇,张旭东,赵冀,杨琳,张鹏,韩清芳. 2018

[6]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董飞,闫秋艳,李峰,鲁晋秀,杨峰,贾亚琴,王苗. 2020

[7]旱地春玉米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微肥效应研究初报. 高育锋. 2005

[8]旱地多熟间套春玉米持续高产技术研究. 朱金庆,顾宏辉,徐明时,吕周林,张真. 2000

[9]旱地宽窄行种植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冯瑞云,王慧杰,闫贵云,郭峰,高伟,陈稳良,李广信. 2015

[10]旱地春玉米地表覆盖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 2015

[11]晋东南地区旱地春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凌碧莹,孙世贤. 1993

[12]旱地谷子休闲期地膜覆盖垄作效应研究. 赵荣华,黄明镜,李萍. 1998

[13]山西旱地休闲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Ⅰ.气候资源评价与土壤水分变化. 籍增顺,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崔欢虎. 1997

[14]不同功能地膜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效应和产量的影响. 胡新元,谢奎忠,陆立银,罗爱花. 2019

[15]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2012

[16]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液膜—施肥综合技术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 2005

[17]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旱地玉米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张冬梅,池宝亮,黄学芳,张健. 2007

[18]覆草对旱地桃园土壤的水热调控效应. 赵秀梅,王晨冰,陈建军,王发林. 2011

[19]不同播期与种植方式对旱地西瓜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秉龙,杨彩玲,米治明,买自珍,魏国生. 2016

[20]旱地不同覆盖沟垄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高世铭,张绪成,王亚宏.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