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玉莲

作者: 郭玉莲;黄春艳;王宇;黄元炬;朴德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作模式;大豆田;杂草种子库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31 期

页码: 89-93+104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分类号: S451`S565.1

  • 相关文献

[1]不同萌发期龙葵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比较. 马小艳,马小艳,任相亮,姜伟丽,胡红岩,马亚杰,王丹,宋贤鹏,马艳. 2019

[2]多年紫云英还田对稻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及多样性的影响. 唐杉,王允青,张智,吴立蒙,黄俊,曹卫东. 2016

[3]稻油轮作田杂草种子库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魏守辉,张朝贤. 2007

[4]贵州省烤烟产区2年连作制度下土壤杂草种子库变化特征. 叶照春,聂莉,金剑雪,何永福,朱峰,杨雨环,李鸿波,陆德清. 2015

[5]杂草种子库与苜蓿田间杂草的管理. 谢开云,李向林,王栋,何峰,万里强,余群. 2013

[6]四川省主要烟区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战徊旭,时焦,孟坤,雒振宁,殷英,余祥文,王勇,曾庆宾,罗定棋,向金友,顾会战,杨兴有. 2015

[7]作物田杂草种子库研究进展. 杨红梅,冯莉,陈光辉. 2008

[8]嫩江流域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张德健,路战远,张向前,王玉芬,程玉臣,平翠枝,李金龙,李民,刘恩泽. 2015

[9]50%仲灵·乙草胺乳油对大豆田杂草药效及安全性. 李洪来,李德春,郑建波,王开旭,王纪良,王义生. 2013

[10]50%乙·二·扑乳油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防除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姜福成,徐连江,薛丽静,沙洪林,于海燕,刘涛. 2004

[11]40 g/L喹禾糠酯乳油对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防效. 宋伟丰. 2022

[12]47%三氟羧草醚·灭草松水剂对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 宋伟丰,王广金. 2020

[13]化学除草剂对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防除的影响. 王玉芬,路战远,张向前,张德健,王黎胜. 2013

[14]沈阳地区三种金龟灯下种群动态. 钟涛,范唯艳,许国庆,赵彤华. 2020

[15]连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和垂直分布. 颜秀娟,李明姝,李楠,孙星邈. 2009

[16]应用霸焚、霸寅防除大豆田阔叶杂草研究初报. 孙宝宏,陈铁保,黄春艳,王宇. 2000

[17]黑龙江省北部大豆田杂草调查. 黄春艳,陈铁保,王宇,孙宝宏. 2000

[18]大豆田后茬作物对金豆残留的药害反应. 黄春艳,陈铁保,王宇,孙宝宏. 2000

[19]含异噁唑啉杂环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 梅向东,张涛,宁君. 2014

[20]常见花香挥发物对大豆田主要鳞翅目害虫的诱捕效果. 王树峰,王珏,李慧玲,李洋洋,李为争.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