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补充UV-A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原源

作者: 田原源;查凌雁;王座祺;段逸文;魏仕伟;章竞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叶用莴苣;紫外光;UV-A;山莴苣苦素;莴苣苦素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3 期

页码: 51-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s-1)、UV-B(10μmol·m-2·s-1)对7个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及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红外光添加UV-A补光强度(15、30、45μmol·m-2·s-1)及补光时长(0、1、2、3、6、9 d)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UV-A处理可显著提高绿罗的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降低7个叶用莴苣品种的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3%~74%和29%~60%。随着UV-A补光强度的增加,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且以添加30μmol·m-2·s-1 UV-A处理2 d后叶用莴苣中山莴苣苦素含量迅速上升,处理3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莴苣苦素含量在处理2 d后基本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处理6~9 d时略有下降。综上所述,红光补充适量的UV-A(30μmol·m-2·s-1、3~6 d),可在不影响生物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减轻苦味。

分类号: S636.2

  • 相关文献

[1]蓝光耦合UV-A对红甜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黄靖,段发民,郑胤建,杨其长,郭晓强. 2020

[2]UV-A对黄瓜嫁接苗质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许亚良,刘新颖,崔寿广,孙启颖,马重阳,郑胤建,李清明. 2023

[3]紫外光催化桐酸甲酯D-A反应产物的制备及应用. 周闯,张利,李普旺,何祖宇,王超,杨艳,刘运浩,焦静,杨子明. 2020

[4]修复抑制剂咖啡因对韶关霉素产生菌的诱变效应. 薛伟龙,魏春妹,张春明,唐永兰. 1990

[5]利用紫外光降解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 贺冰,毛劲,张奇,张良晓,张文,李培武. 2016

[6]桐油在紫外光照条件下的光固化活性研究. 张利,李普旺,杨子明,何祖宇,周伟,李积华,焦静,周闯. 2020

[7]纳米MgO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林玲玲,王风,张克强,李军幸,杜连柱. 2011

[8]紫外光的照射与绿缰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詹儒林,许天委,黄俊生. 2006

[9]不同光质补光对促早栽培‘瑞都香玉’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克坤,刘凤之,王孝娣,史祥宾,王宝亮,郑晓翠,冀晓昊,王海波. 2016

[10]紫外光/无机酸协同催化桐酸甲酯傅克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周闯,张利,李普旺,何祖宇,王超,刘运浩,宋书会,谢木标,杨子明. 2022

[11]不同光质补光对促早栽培‘瑞都香玉’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克坤,刘凤之,王孝娣,史祥宾,王宝亮. 2017

[12]微酸性电解水和紫外光结合对采后六妹羊肚菌的保鲜作用. 许瀛引,谢丽源,张志远,彭卫红,何晓兰,唐杰. 2021

[13]不同含量紫外光对矮生黄番茄生长的影响. 唐深国,郑桂填,戴泽毫,刘兴宁,刘思卉,王宪龙,陈仁,刘文科,王淑荣. 2021

[14]UV-B对人工气候室内黄瓜苗期生长、生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英文). 刘鹏,李强,李云云,余宏军,蒋卫杰. 2017

[15]紫外光在植物工厂中的分布特征及应用前景. 刘文科,杨其长. 2014

[16]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的选育. 陈志谊,刘荣,刘永锋. 2003

[17]纳米Mg0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林玲玲,王风,张克强,李军幸,杜连柱. 2011

[18]贵州夏秋反季节叶用莴苣无公害栽培技术. 宁选根,甘顺,文林宏,李桂莲,郑美荣,谢文秀. 2006

[19]基于表型性状的叶用莴苣资源多样性分析. 魏仕伟,杨华,张前荣,陈海荣,罗利军,龙萍. 2016

[20]水肥一体化自动管理对叶用莴苣生长及灌溉水生产效率的影响. 李友丽,赵倩,代艳侠,李银坤,曾烨,郭文忠.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