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鹏

作者: 张鹏;谢修鸿;李翠兰;孙元宏;张晋京;高强;王立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磷形态;溶液31 PNMR;化学分组;地带性土壤

期刊名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SN: 1000-0593

年卷期: 2019 年 39 卷 010 期

页码: 3210-321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 ,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 P 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 8~825.2 ,2. 41~15. 3 ,92. 6~351. 2和14. 7~474. 4 mg·kg -1 ,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 9 ,8. 63~213.7 ,3.01~32. 2和1.73~199.2 mg·kg -1 .根据溶液31 P NM 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D-手性-肌醇六磷酸、RNA单核苷酸、α-磷酸甘油、肌-肌醇六磷酸、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总体来看,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 P NM R波谱法,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液31 P NM 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化学浸提法相比,溶液31 P 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

分类号: S153.6+.2

  • 相关文献

[1]新疆地带性土壤磷吸附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何帅,尹飞虎,谢海霞. 2017

[2]土壤溶解性有机物的动态变化对水溶态铜的影响. 石含之,刘帆,黄永东,吴志超,李富荣,徐守俊,邓腾灏博,文典,王旭,王富华,江棋,杜瑞英. 2021

[3]不同典型地带性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曹小闯,钟楚,马庆旭,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金千瑜,吴良欢. 2016

[4]桑沟湾养殖海域柱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张小勇,杨茜,孙耀,石晓勇,江双林. 2013

[5]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磷素在剖面的分布与移动. 单艳红,杨林章,沈明星,王建国,陆长婴,吴彤东. 2005

[6]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刘军,臧家业,冉祥滨,赵晨英,刘季花,王小静. 2017

[7]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和烟草生长的影响. 吴庚福,黄振瑞,陈迪文,潘晓英,李集勤,马柱文,敖俊华,周文灵,袁清华. 2021

[8]规模猪场沼液沉淀池底泥中磷形态变化特征. 刘威,石金霞,管益东,付强,朱燕云,靳红梅. 2020

[9]花生磷吸收分配及根系形态对不同酸碱度叶面磷肥的响应特征. 沈浦,罗盛,吴正锋,孙秀山,王才斌,于天一,郑永美,孙学武,郑亚萍. 2015

[10]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影响. 杨文斌,高顺峰,万锐,孙祥,王赢. 2018

[11]臭氧曝气对厌氧处理猪场废水磷素形态的影响. 王风,张月,薛长亮,石亚楠,张克强,张龙江. 2014

[12]有机酸对土壤磷的活化利用研究进展. 魏丹,杨华薇,陈延华,吕春玲,毕睿忻,张馨元,马茂亭. 2022

[13]猪和奶牛粪污厌氧发酵中固相磷形态变化分析. 付广青,靳红梅,叶小梅,陈广银,杜静,常志州. 2014

[14]过磷酸钙用量对猪粪堆肥过程及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李帆,钱坤,武际,万水霞,蒋光月,朱宏斌. 2017

[15]生活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磷形态和吸附特征的影响. 尹爱经,薛利红,杨林章,段婧婧. 2017

[16]高磷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差异. 展晓莹,张丽,刘晓斌,张淑香. 2013

[17]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衰亡对水-沉积物之间磷迁移的影响. 俞振飞,徐东坡,王国祥,周彦峰,吴晓东,张敏莹. 2016

[18]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鸡粪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宋玉萍,李国良,瞿浩,杨苞梅,杨纯芬,姚丽贤. 2009

[19]土壤有效磷和磷形态对磷肥施用次数的响应. 沈玉荣,李然,徐明岗,周怀平,刘平,孙楠. 2023

[20]土地利用方式对红枫湖入湖流域土壤团聚体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 杨华,龙健,李兆君,廖红凯,刘灵飞.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