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有效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团聚体性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周

作者: 王周;李强;彭畅;姚颜莹;朱天润;焦云飞;张秀芝;高纪超;高洪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黑土;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全氮;碳氮比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4 年 30 卷 012 期

页码: 2247-22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50)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100) 5个处理。在每个处理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等氮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碳氮比。【结果】干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R>0.25)和团聚体稳定性。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增加了2~10 mm粒级比例及R>0.25,降低了0.25~2和<0.25 mm粒级比例;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各处理7~10 mm团聚体比例较0—20 cm土层降低了3.56%~9.92%,5~0.5 mm各粒级比例有所增加,而5~7和<0.5 mm团聚体的比例基本持平。与M0处理相比,M25和M50处理降低了R>0.25,M100处理有所提高。湿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0—20 cm土层R>0.25增加了0.13%,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均有所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4%,水稳性团聚体碳氮比(C/N)下降了21.29%。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R>0.25没有显著差异,但C/N分别增加了6.85%、33.02%和34.97%;M25处理MWD和GMD有所降低,而M50和M100处理MWD和GMD有所提高;M25和M50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9.18%和16.08%,M100却降低了5.36%。所有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2、1~2和0.5~1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低。20—40 cm土层,相比CK处理,M0处理R>0.25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均增加约2个百分点。相比M0处理,3个有机替代处理R>0.25增加8.29~13.25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分别降低1.26%~2.31和1.65%~2.34个百分点,3个有机替代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M0处理,有机替代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5~0.5和0.053~0.25 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以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可最有效改善0—40 cm土层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占比,提升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全氮的累积量,进而加速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肥力,是吉林黑土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有机肥施用比例。

分类号: S152

  • 相关文献

[1]紫云英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团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刘春增,刘小粉,李本银,王守刚,丰大清,刘祥臣,曹卫东. 2012

[2]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魏丹. 2019

[3]长期耕作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唐光木,张云舒,徐万里,马海刚,胡克林. 2020

[4]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空间变异特征. 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黎星辉,欧阳资文. 2009

[5]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6]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刘小粉,杜章留,肖小平,杨光立,任图生. 2014

[7]长期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姚俊红,武俊男,王呈玉,崔炎田,高云航,孙嘉璐,刘淑霞. 2024

[8]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李天娇,张乃于,申文艳,宋天昊,刘红芳,刘晓燕,张秀芝,彭畅,杨劲峰,张淑香. 2024

[9]土地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保护的影响. 罗友进,魏朝富,李渝,任镇江,廖和平. 2011

[10]长期施肥对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李建华,李华,郜春花,张强,靳东升,卢晋晶. 2018

[11]无机肥配施粪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李贵春,周颖,杨晓梅,尹昌斌,南云不二男. 2013

[12]粮田改为菜田后土壤碳、氮演变特征. 雷宝坤,刘宏斌,朱红业,续勇波. 2011

[13]大理典型烟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时空演变特征. 蒯雁,苏欣悦,王晋峰,范志勇,李建华,孙楠,张久权,徐明岗. 2023

[14]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康日峰,任意,吴会军,张淑香. 2016

[15]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2010

[16]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 崔思远,朱新开,张莀茜,曹光乔,陈新华,沈有柏. 2019

[17]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 2012

[18]亚热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特征. 林诚,郑祥洲,郭宝玲,丁洪,解钰,张玉树. 2019

[19]长期施肥下黄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演变特征. 王小利,周志刚,郭振,段建军,张雅蓉,李渝,蒋太明. 2017

[20]种植年限对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剖面性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曾希柏,黄雪夏,刘子刚,李莲芳,杨佳波.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