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化学合成研究现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洋

作者: 陈洋;赵红怡;闫俊杰;黄剑;高玉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天然产物;生物防治;化学合成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556-5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马铃薯与小麦、水稻和玉米同列为我国四大主粮之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以及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和储存中发生的病虫害日益严峻。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为马铃薯主要害虫,是起源于美洲并快速传播至世界各地的一种茄科作物害虫,其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使用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绿色的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防治方法,逐渐引发起了农业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减少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依赖提供了可能。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主要包含两种化学结构,4E,7Z-十三碳二烯-1-醇醋酸酯(PTM1)和4E,7Z,10Z-十三碳三烯-1-醇醋酸酯(PTM2)。这两种性信息素的发现和结构确认过程非常曲折,其化学合成方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仅有零星报道,这一过程见证了近代有机合成化学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难点在于如何准确而高效率地构筑E式和Z式双键,PTM1的合成策略关键步骤主要包括炔烃还原或重排反应、共轭开环、有机硅诱导贝克曼反应、交叉偶联反应等。迄今仅有两例报道PTM2的合成,由于结构中增加了10位Z式双键,基于PTM1的合成方法,PTM2的两条合成路线采用了相同的偶联方法引入二炔基砌块,然后分别采用Raney-Ni或Lindlar-Pd催化氢化制得7Z,10Z两个连续双键。这些合成策略的实施为PTM1和PTM2的来源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多数合成路线较为冗长,双键E/Z构型选择性不高,操作比较繁琐。开发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简洁高效的合成方法,可为马铃薯块茎蛾田间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来源,将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作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要手段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分类号: S433.4

  • 相关文献

[1]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 李金涛,王滢秀,张作山,刘钦胜,李旭坤,王霞,江忠萍. 2019

[2]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杜霞,刘霞,周文武,杨艳丽,胡先奇,高玉林. 2021

[3]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 马心雨,闫俊杰,高玉林. 2023

[4]旋花蛾性信息不比成分的鉴定. 曹宛虹,何洪巨. 2002

[5]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陈秀琴,刘其全,田新湖,何玉仙,邱良妙,占志雄. 2021

[6]旋花蛾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 曹宛虹,何洪巨. 2002

[7]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云南保山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秦得强,吴永丽,李贵勇,杨从党,罗雁婕,沈云峰,何成兴,吴文伟. 2023

[8]梨小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冉红凡,路子云,刘文旭,马爱红,刘小侠,孙海鹏,李建成,张青文. 2016

[9]马铃薯块茎蛾生物学、生态学与综合治理. 闫俊杰,张梦迪,高玉林. 2019

[10]马铃薯块茎蛾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的适应性分析. 张梦迪,闫俊杰,高玉林. 2021

[11]马铃薯块茎蛾对几种茄科植物的嗜食性研究. 郭志祥,何成兴,许胡兰,温丽娜,钱钧瑞,浦恩堂,吴文伟. 2014

[12]全球入侵物种马铃薯块茎蛾生态位转移及适生区扩展. 王丽丽,杨采青,王瑛,李欣海,万方浩,张爱兵. 2024

[13]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变化. 唐芬芬,杨伟克,谢昆,张祖芸,李娜. 2023

[14]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农杆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周鹏,王跃进,贺普超. 2001

[15]生物法与化学法制备硫酸软骨素. 石玉刚,党亚丽,刘玉华,白雪. 2014

[16]一种新型营养强化剂——二苯酰硫胺素的研制. 石波,林兴盛,马书宇,梁平. 1996

[17]红景天苷人工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宋小利,刘星. 2022

[18]大型真菌来源鸟巢烷型二萜研究进展. 彭勤颖,邹根,高利慧,白林泉,TAN Yeeshin,吴莹莹. 2021

[19]吴茱萸属植物中喹唑啉生物碱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化学合成. 王奇志,严奇,靳桐,刘飞,邱萍,管福琴,冯煦. 2019

[20]银锭夜蛾性信息素拮抗剂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王留洋,翁爱珍,张云慧,张智,全海源,马好运,李慧,梅向东,穆长青,折冬梅,宁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