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鲜食花生籽仁味觉智能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小姝

作者: 陈小姝;吕永超§;李美君;赵跃;宋兆锋;高华援;张志民;孙日丹;宁洽;刘海龙;李春雨;孙晓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鲜食花生;电子舌技术;籽仁;味觉;主成分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896-9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花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油兼用型高产经济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但目前对其味觉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采用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收集33份鲜食花生材料(包含9个品种和24个高世代品系TC,后者来自吉花02-1-4和中花26的杂交组合)干燥籽仁的味觉相关指标数据,对5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和涩味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确定了苦味、涩味、鲜味、咸味和甜味为有效的味觉指标。通过对有效味觉指标PCA分析,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甜味,对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苦味。扶花1号等9个品种与TC品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对TC1~TC进行PCA聚类区分,鲜味、苦味、甜味等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咸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苦味等;对扶花1号等9个品种的花生进行PCA聚类分析,咸味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等;甜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回味和苦味等。苦味方面,TC20~TC24的苦味最强,为6.5~7.0,其余品种苦味在6.5以下;涩味方面,TC5和TC6的涩味和涩味回味均偏低外,黑甜花和黑珍珠涩味回味最大,其它样本的涩味均为3.0~4.5;甜味方面,四粒红的甜味最大,黑珍珠的甜味最小,甜味值在21以上的品种有16个,TC品系的大部分样本的甜味值较高;鲜味和咸味方面,扶花1号等9个品种和TC17、18、19的鲜味较低,TC20~TC24的鲜味也相对偏低,其它TC品系的鲜味则较大;吉花403、吉花43和冀花甜1号、冀花甜2号4个品种接近,且鲜味和咸味均最低。通过利用电子舌技术对鲜食花生籽仁鉴别分析,可知鲜食花生的味觉指标以鲜味、甜味、咸味、苦味和涩味(回味)为主,在今后研究中可以无需借助统计分析和建模即可快速真实评价鲜食花生食味性,为培育高糖、高蛋白的花生新品种提供技术参考。

分类号: S565.2%TP212

  • 相关文献

[1]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杨伟强,崔凤高,张建成,赵立波,胡晓辉,张胜忠,苗华荣,陈静. 2019

[2]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豆的滋味特性研究. 于淼,董文江,胡荣锁,张东杰,赵建平. 2017

[3]昆虫离子型受体的鉴定及功能研究进展. 张夏瑄,王桂荣. 2020

[4]G蛋白偶联受体40研究进展. 武珅,陆涛峰,武爽,关伟军. 2013

[5]海南红碎茶电子舌技术应用及其与感官审评比较. 古小玲,刘栩,李达敏,李民. 2012

[6]嗅觉与味觉对动物采食作用研究进展. 轩俊丽,张莉,杜立新. 2015

[7]NaCl对鳜咽腔上皮味感觉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离子机制. 卢文轩,杨秀平,黄江峰. 2000

[8]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红茶滋味品质评价. 王银诚,袁海波,李佳,滑金杰,董春旺,王近近,李山,江用文. 2017

[9]调味剂对动物嗅觉、味觉、肠道功能的调控研究进展. 王旭东,邵丽霞,唐仁龙,代正阳,茅慧玲,汪海峰,王翀,华卫东. 2018

[10]云南地区烘焙咖啡豆的风味指纹图谱研究. 董文江,张丰,赵建平,谷风林,陆敏泉. 2015

[11]珍珠豆型小花生新品种"花育6301". 毛瑞喜. 2017

[12]向日葵籽仁脂肪和脂肪酸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周菲,王文军,刘岩,马军,王静,吴立仁,关洪江,黄绪堂. 2021

[13]不同花生品种秸秆与籽仁营养成分综合分析. 张忠信,王庆东,赵婧伊,董文召,韩锁义,高伟,刘华,徐静,杜培. 2020

[14]山东省花生田和花生籽仁镉含量及其与施肥关系研究. 王才斌,成波,郑亚萍,吴正锋,初长江,万书波. 2008

[15]花生品种不同籽仁部位抗氧化能力研究. 张智猛,宫清轩,李尚霞,刘文全,杨伟强,许婷婷. 2007

[16]花生田施用XF菌剂对重金属镉迁移的影响. 李尚霞,徐秀娟,刘爱民,黄为一,刘庆芳. 2010

[17]花生种子加工标准的研究初报. 杨新道,王才斌,冯永国,展洪荣. 2000

[18]又一植物蛋白源-低酚棉籽仁. 段爱珍,周安定. 1989

[19]基于营养成分的变化确定油茶最佳采摘期. 师江,刘兴勇. 2014

[20]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戴良香,万书波,张智猛,陈静,成波,赵志强.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