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带宽间作模式下不同玉米花生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满

作者: 梁满;沈一;刘永惠;沈悦;张旭尧;陈志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间作;花生;行比;光合特性;系统产量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650

年卷期: 2024 年 42 卷 001 期

页码: 39-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总带宽,行比分别为2:6、4:4、6:2),研究不同行比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和玉米花生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小于单作,其中2:6种植模式在花生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较4:4和6:2分别提高30.07%和44.19%,等带宽间作体系下相对较少的玉米行比可以增加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保持花生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获得产量优势.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以及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和百果重,系统产量以2行玉米6行花生的种植模式最高,为13 749.9 kg/hm2,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综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结论]在玉米花生等带宽间作模式下,花生行比的增加缓解了玉米的荫蔽效应,改善了花生的光合能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稳粮增油、均衡生产.

分类号: S565.2

  • 相关文献

[1]不同行比间作向日葵与花生的光合特性和产量. 袁婷婷,杨航,于二汝,李慧琳,奉斌,向依. 2022

[2]豆科–燕麦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冯晓敏,杨永,任长忠,胡跃高,曾昭海. 2015

[3]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 陈晨,刘子凡,黄洁,魏云霞,苏必孟. 2022

[4]油葵绿豆不同行比间作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璐,何录秋,杨学乐. 2021

[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模式不同行比配置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 卢成达,郭志利,李阳,孙迪,张丽娜. 2015

[6]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研究. 王秀领,闫旭寿,徐玉鹏,刘忠宽. 2012

[7]不同豆科作物与燕麦间作对燕麦产量、光合特性和根际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丰度的影响. 冯晓敏,胡跃高,张卫建,曾昭海. 2015

[8]糯高粱间作大豆不同带宽配置对糯高粱光合特性、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彭方丽,汪灿,周棱波,高杰,张国兵,赵强,陈思宇,邵明波. 2023

[9]椰子间作可可下可可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赵溪竹,李付鹏,秦晓威,朱自慧,赖剑雄. 2017

[10]施肥对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向阳,白金顺,志水胜好,曹卫东. 2012

[11]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 2017

[12]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2016

[13]辽河流域棉花-花生间作效果初探. 金路路,徐敏,王子胜. 2013

[14]贵州幼龄茶园间作花生技术规程. 张小琴,陈娟,林茂,梁远发,李正强. 2014

[15]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 马天进,李正强,吕建伟,胡腾文. 2015

[16]不同带幅对宽厢宽带玉米间作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韦思梅,韦应红,王万平,李翠生,胡廷会,吕建伟,马天进,李正强. 2016

[17]花生、红薯间作对退耕还林幼树生长的影响. 郭贵敏,李正强,杨顺国. 2006

[18]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闫敏,王洪浩,王子胜,钟坤. 2014

[19]花生与豇豆间作体系节肥增效试验初报. 邹晓锦,刘子琪,牛世伟. 2019

[20]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