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生物量积累模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阳

作者: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陈金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生物量;生长度日;光合有效辐射;辐射截获率;辐射利用效率;模型模拟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0 年 18 卷 05 期

页码: 965-9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不同间作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建立了基于辐射截获与利用的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作物总生物量和产量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截获率(F)以及辐射利用效率(RUE)的函数,根据太阳辐射(SR)与PAR的比例可估算PAR,采用Keating和Carberry建立的公式计算F值,利用生长度日(GDD)确定作物的出苗、开花与成熟时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水分充足条件下间作群体的总生物量和产量。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棉花群体结构与棉田光量子传递特性关系的研究. 潘学标,王延琴,崔秀稳,邓绍华. 2000

[2]不同密度下棉花群体光辐射空间分布及生物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 支晓宇,韩迎春,王国平,冯璐,杨北方,范正义,杜文丽,雷亚平,毛树春,李亚兵. 2017

[3]基于作物生物量估计的区域冬小麦单产预测. 任建强,刘杏认,陈仲新,周清波,唐华俊. 2009

[4]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周也莹,谢子文,钟培阁,李双伟,马韫韬. 2024

[5]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6]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 牛建彪,陈光荣,樊廷录,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温健,南琴霞. 2017

[7]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 2009

[8]应用热平衡法测定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量.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孙景生,王和洲. 2010

[9]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氮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小红,王同华,王利群,杨汉民. 2011

[10]间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黄国勤,赵其国. 2014

[11]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卞新民,黄国勤,赵其国. 2013

[12]大豆品种及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豆间作生产力的影响. 赵建华,李春杰,孙建好,李伟绮,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郑浩飞. 2024

[13]小麦越冬前阶段发育与热效应、形态建成的关系. 王军强,牛俊义,樊廷录,刘建华,魏玉杰,陈志国,邱晓庆. 2009

[14]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朱平,任军,王立春,梁爱珍. 2003

[15]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淮贺举,孙宁,史磊刚,李奇峰,胡海棠,陶欢,李存军. 2020

[16]基于生长度日的冬小麦植株氮浓度监测. 赵钰,李振海,杨贵军,王建雯,段丹丹,杨武德,冯美臣. 2019

[17]基于不同生长度日的刈割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 杨秀芳,梁庆伟,张晴晴,娜日苏,潘翔磊. 2019

[18]京研迷你2号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分析. 钱婷婷,于喜燕,郭新宇,杨月英,陆声链. 2010

[19]黑龙港流域典型地区6-9月水热变化特征. 刘朋程,郭安强,王占彪,崔海英,郝洪波,李明哲. 2020

[20]RothC模型模拟华北潮土区的土壤有机碳动态. 王金州,卢昌艾,张金涛,单鹤翔,张文菊,黄绍敏,徐明岗.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