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稳定性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长江中游干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巴家文

作者: 巴家文;邓华堂;段辛斌;刘绍平;李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鱼类;营养级;食物网;稳定性同位素;河流

期刊名称: 动物学杂志

ISSN: 0250-3263

年卷期: 2015 年 50 卷 04 期

页码: 537-5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自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荆州、石首、监利、城陵矶、鄂州、九江和湖口江段的44种鱼类及3种水生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营养级研究。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的δ13C值范围﹣33.83‰(鳙Aristichthys nobilis)~﹣17.36‰(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δ15N值范围4.8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5.13‰(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的δ15N均值5.48‰作为营养级基准线(营养级=2),计算出该江段水生动物的营养级处于2.42~4.88,主要集中在2.83~3.61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28。营养级大于2.83的鱼类种类数量占了总生物种数的80.85%。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营养级最低,分别为2.42±0.49和2.56±0.52,营养层级大于4.0的高级消费者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鳙和长蛇(Saurogobio dumerili),分别为4.88±0.01、4.37±0.27、4.32±0.35和4.09±0.78,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Elopichthys bambusa)、鳜(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南方鲇的营养级分别3.99、3.92±0.16、3.89±0.27、3.87±0.62、3.59±0.69和3.59±0.57。本研究旨为长江中游渔业资源评估及其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长江中游干流渔业资源营养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分类号: Q958.8

  • 相关文献

[1]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薛莹,金显仕. 2003

[2]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5

[3]万山群岛秋季鱼类营养级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石娟,李纯厚,王腾,赵金发,宋晓宇,王春伶,刘永,吴鹏. 2023

[4]柘林湾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 林会洁,秦传新,黎小国,陈丕茂,莫宝霖,马欢,郑忠明. 2018

[5]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徐超,王思凯,赵峰,杨刚,庄平. 2019

[6]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象山港海洋牧场区食物网基础与营养级的研究. 魏虎进,朱小明,纪雅宁,姜亚洲,林楠,王云龙. 2013

[7]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牡丹江及其支流健康状况评价. 金洪宇,李雷,张泽鹏,马波. 2024

[8]河流型鱼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思考. 余春华,陈永柏,陈大庆. 2014

[9]南海北部湾主要鱼类食物网. 张月平. 2005

[10]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张月平,陈丕茂. 2005

[11]基于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三峡水库主要鱼类营养级研究. 何春,邓华堂,王果,刘寒文,沈子伟,刘绍平,段辛斌,陈大庆,李云. 2022

[12]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的研究. 袁华荣,陈丕茂,秦传新,黎小国,周艳波,冯雪,余景,舒黎明,唐振朝,佟飞. 2017

[13]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张波. 2018

[14]几种计算河流纵向弥散系数方法的比较. 宰松梅,郭树龙,王洪胜. 2008

[15]模糊聚类分析在河流含沙量研究中的应用. 宰松梅,郭树龙,郭冬冬,温季. 2011

[16]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铜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段晓勇,李艳霞,印萍. 2016

[17]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辽河保护区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李海霞,韩丽花,蔚青,王育鹏,段亮,徐笠. 2020

[18]西藏雨季主要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李继荣,赵健宇,杨乐,张唐伟,仓决卓玛. 2017

[19]地表二维稳态河流水环境数字化评价平台的设计. 安静华,白文斌,张亚丽. 2013

[20]天津市主要河流水质调查与评价. 叶飞,周其文,刘书田,赵长海.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