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质生物肥和秸秆还田耦合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思淼
作者: 孙思淼;王晓军;高洪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菌肥;微肥;秸秆还田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17-22
摘要: 为改善农业用地品质,促进作物生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特点,选用不同矿质生物肥施用模式,对不同积温带水稻生产区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构成因子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矿质生物肥水平设置为优菌·沃能37.5 kg·hm-2、生物活性硅37.5 kg·hm-2、硫酸锌7.5 kg·hm-2时,水稻生长及产量促进作用最显著.在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水稻主产区施用矿质生物肥和秸秆还田耦合技术,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产量,第一积温带水稻增产率在4.58%~16.34%之间,第二积温带水稻增产率在6.78%~21.19%之间,第三积温带水稻增产率在2.61%~17.39%之间.建议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增施生物菌肥和微肥,可对土壤质量改良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增加水稻产量.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不同处理措施对辣椒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薛国萍,白红梅,杜金伟,朱春侠,付崇毅,姜伟,宋庆成,李杰,郭欢欢,张晓梅. 2023
[2]柑橘微量元素中毒症状及其防治. 王燕斌,平新亮,林媚. 2011
[3]不同微肥对油菜小组合制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喻时周,杜才富,秦信蓉,李风华,韩宏仕. 2012
[4]根瘤菌与微肥对大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韩旭东,张春峰,朱宝国,王囡囡,郭泰,贾会彬. 2017
[5]硼、钼、锌肥对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文军. 2017
[6]稻田三熟制小麦微肥施用效果的研究. 肖桂凡. 1999
[7]微肥施用量对‘辽粳401’秧苗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商文奇,王艳华,李跃东,董立强,李睿,王铮. 2018
[8]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叶面微肥试验初报. 陈福林,高士伟,许淑琼,杨利,马朝红. 2005
[9]云南阳春砂仁叶黄化的原因及防治研究. 王兴文,张晓林,罗天诰,马治安,张仁礼. 1993
[10]锌、铜配施对宁夏枸杞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王晓菁,牛艳,王彩艳,石欣,刘元柏. 2015
[11]不同酒糟有机肥配方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李文刚,张永辉,年夫照,顾勇,王李芳,李君,赵锦超,雷晓,牟利平. 2019
[12]不同外源激素+微肥混合处理对骏枣开花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闫威姣,吴翠云,郭丽,俞文君,郝庆. 2020
[13]旱地春玉米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微肥效应研究初报. 高育锋. 2005
[14]叶面喷施铁锌锰微肥对马铃薯生长、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李凯,张国辉,郭志乾,余帮强,张新学,颉瑞霞,吴林科,张建虎. 2018
[15]施用微肥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 杨翠芳,段维兴,李江涛. 2019
[16]微肥与杀菌剂配施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及增产效果. 张彦才,周晓芬,李巧云,刘全清,魏娜. 2003
[17]湖南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应用含钛微肥的效果. 汤海涛,肖安民,谢庭生,孙玉桃,廖育林,汤睿. 2011
[18]巢湖流域减量施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孙丽,马友华,何传龙,汪丽婷,朱小红,周维平,申卫平,洪炜. 2011
[19]微肥对‘赤霞珠’葡萄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黄丽萍,王敏,赵旗峰,马小河. 2017
[20]基质配方及微肥种类对工业大麻扦插苗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桐珲,胡楠,续延国,张东二,王晓慧,张秀侠,魏雯雯.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种植密度对茴香菜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王晓军;李晓慧;刘华
关键词:茴香苗菜;种植密度;生长;产量
-
花生冠腐病抗病性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巩佳莉;孙东雷;卞能飞;王荣琪;王幸;王晓军
关键词:花生;冠腐病;抗病性;快速鉴定;抗病育种
-
干旱地区不同颜色覆膜对土壤水热及茴香产量的影响
作者:王晓军;刘华;马斌;李明;李晓慧;马廷吉
关键词:茴香;地膜覆盖;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
-
液体厩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孙思淼;王晓军;高洪生
关键词:有机肥;秸秆还田;玉米;产量
-
LC-MS分析CmSnf1基因过表达对蛹虫草代谢组的影响
作者:王晓军;周湘;李乐;李芳盛;荣丹;邹根;汪滢
关键词:SNF1;蛹虫草;Cmsnf1基因过表达;代谢组学
-
花生烘烤食用品质评价及指标筛选
作者:卞能飞;孙东雷;巩佳莉;王幸;邢兴华;金夏红;王晓军
关键词:花生;烘烤;食用品质;综合评价;指标筛选
-
花生籽仁中蔗糖含量近红外预测群体模型的建立及在突变体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卞能飞;童飞;巩佳莉;孙东雷;沈一;王幸;邢兴华;王晓军
关键词:花生;蔗糖含量;近红外模型;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