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裴鹏刚

作者: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1006-8082

年卷期: 2014 年 20 卷 03 期

页码: 12-16

摘要: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过28 d恒温培养,秸秆还田处理(SF0和SF1)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矿质氮含量显著降低;SF0和SF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且微生物量氮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更为敏感;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SF0和SF1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SF0处理的土壤DO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SF1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熏蒸预处理后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秸秆腐解程度均显著降低。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吴立鹏,张士荣,娄金华,魏立兴,孙泽强,刘盛林,丁效东. 2019

[2]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小麦各生育期氮素形态的调控. 李俊杰,邹洪琴,许发辉,张水清,岳克,徐明岗,段英华. 2021

[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3

[4]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 2022

[5]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2

[6]连作对砂田土壤质量及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 2011

[7]长期定位施肥玉米生育期内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吴海燕,范作伟,孙甜田,彭畅,高洪军. 2016

[8]城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林诚,刘用波,林福光,李昱. 2019

[9]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王宁,罗佳琳,赵亚慧,李勇,于建光. 2020

[10]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 宋伞伞,郑强卿,姚永生,陈奇凌,王晶晶,王远,郑森宇,唐梦,支金虎. 2020

[11]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赵自超,赵时峰,翟合生,张海兰,辛淑荣,姚利. 2020

[12]4种熏蒸剂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颜冬冬,毛连纲,王秋霞,李园,欧阳灿斌,郭美霞,曹坳程. 2014

[13]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覃潇敏,蒋娟娟,韦巧云,张秀芬,周彩霞,赵静,黄丽君,郭素云,罗晟升,丁家东,徐健. 2023

[14]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影响. 姜佰文,马晓东,周宝库,贾茹,张欢,徐凤花. 2016

[15]基于整合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特征. 莫艳芳,申云鑫,贺彪,施竹凤,唐加菜,杨童雨,翟恒,韩天华,陈齐斌,杨佩文. 2024

[16]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低肥力土壤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 胡玮,李桂花,任意,马常宝,张淑香. 2011

[17]沼液对种植狼尾草的山地红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钟珍梅,黄秀声,翁伯琦,宋亚娜,黄勤楼,陈钟佃,冯德庆. 2015

[18]玉米芯生物炭对辣椒连作土壤性质和辣椒生长的影响. 王薇薇,梅燚,吴永成,万红建,陈长军,郑青松,郑佳秋. 2023

[19]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张洁,姚宇卿,金轲,吕军杰,王聪慧,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 2007

[20]氮素和水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王杰,李刚,修伟明,宋晓龙,赵建宁,杨殿林.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