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替代技术对紫茎泽兰防控效果及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欧阳灿彬

作者: 曹坳程;李园;王秋霞;郭美霞;颜冬冬;毛连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紫茎泽兰;翻耕;种子萌发率;经济作物

期刊名称: “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ISSN:

年卷期: 2013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2010~2013年,每年3月在紫茎泽兰盛花期将紫茎泽兰割除后,经过翻耕整地去除紫茎泽兰的浅耕后,种植替代经济作物红薯、玉米、马铃薯、花椒、蚕豆,调查表明经过翻耕处理的区域紫茎泽兰出苗抑制率达到90%以上。本研究结合紫茎泽兰的种子的萌发特性探究了翻耕技术的防控机制。首先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调查了存放时间、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在室温28℃C下3个月后达最高,而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萌发率下降,至36个月之后种子几乎不萌发;种子在0.2~2cm深度的土壤中发芽率最高达到(81.22±5.91)%,2~4cm深度萌发率下降至(17.0±3.83)%,4cm深度下则没有种...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紫薇新品种‘少女花语’杂交亲本筛选及其种子处理方式研究. 谭军,王昊,刘博,刘旭. 2019

[2]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萌发及光腥黑穗病防效的影响. 张菡,刘太国,陈万权,赵思峰,高利. 2020

[3]极限温度对绿豆象及绿豆种子的影响. 仲建锋,万正煌,李莉,陈宏伟,伍广洪. 2012

[4]免耕·翻耕稻田油菜适宜播种量的研究. 任廷波,赵继献,戴祥来. 2016

[5]玉米茬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耕层水分的影响. 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张景会,孙占祥,张玉龙. 2009

[6]翻耕对半干旱区高寒草甸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 李乃杰,宜树华,秦彧,任世龙,陈建军. 2012

[7]保护性耕作对北疆麦后复种青贮玉米田地温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杨相昆,张占琴,田海燕,魏建军. 2015

[8]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朱建义,郑仕军,赵浩宇,刘胜男,陈贵明,周小刚. 2018

[9]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质地对补播和翻耕措施的响应. 吴旭东,蒋齐,俞鸿千,王占军,何建龙. 2018

[10]麦秸还田下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田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亚慧,王宁,查显宝,冯长云,于建光,焦加国,肖新. 2020

[11]辽西半干旱区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研究. 刘洋,滕云鹏,董智,蔡广兴,董俊,张晓鹏,杨志会,邓林军,侯志研. 2020

[12]不同耕作方式对华南坡耕地土壤孔隙结构和抗穿透强度影响. 杜满聪,李江涛,李淑玲,李集勤. 2018

[13]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周枫,罗佳琳,赵亚慧,张炎,王宁,焦加国,于建光. 2020

[14]免耕对农牧交错带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秦红灵,高旺盛,马月存,杨世琦,赵沛义. 2007

[15]翻耕对冬闲农田CH4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初探. 万运帆,林而达. 2004

[16]水稻冬闲田白菜薹免耕栽培试验研究(英文). 高述华,丁茁荑,童辉,杨剑. 2015

[17]紫云英不同时期翻耕氮素含量的变化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朱贵平,张惠琴,吴增琪,陈惠哲. 2011

[18]不同控草措施对高温季节华南地区蔬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陈国奇,冯莉,田兴山. 2015

[19]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周小刚,郑仕军,罗春花,唐裕智,张建军,高菡,朱建义. 2013

[20]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彭华,纪雄辉,石丽红,田发祥,刘昭兵.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