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振浩

作者: 邹振浩;孙业良;赵玉宝;李鑫;张丽平;张兰;董春旺;付建玉;韩文炎;颜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开花;产量;品质;养分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2022 年 34 卷 007 期

页码: 1369-13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含量上.第3次采样时,T1的P含量最低,为5.0 mg·g-1,T2和T3处理P含量均为5.7 mg·g-1;第4次采样时,T1处理K含量最低,为17.0 mg·g-1;T2处理K含量提高到19.8 mg·g-1,T3处理的K含量为20.9 mg·g-1.茶树开花会造成春茶产量下降,尤其是前期春茶产量下降程度更严重.同时也会造成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降低,进而影响茶叶品质.花芽长成初期,通过采摘花芽能够有效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探索通过合理的修剪和采摘、化学除花、合理密植和遮荫等措施来减少茶树开花,从而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主要营养物对AP番荔枝修剪开花的影响. 邓穗生,高爱平,陈业渊. 2013

[2]果树喷施酵素菌叶面肥的效果初报. 马桂军,刘云,高树青. 2005

[3]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4]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5]马铃薯养分需求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郝智勇. 2018

[6]播期对甜瓜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熊韬,闫淼,王江涛,胡国智. 2021

[7]不同菠萝品种滴灌施肥养分吸收特性和产量品质差异. 刘亚男,马海洋,张江周,冼皑敏,石伟琦. 2016

[8]包膜材料γ-聚谷氨酸对菜心的农学效应. 黄巧义,唐拴虎,李苹,付弘婷,张木,黄旭,易琼,张发宝. 2016

[9]施肥调控对设施甜瓜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梁其干,张浩,胡国智,陈积豪,冯烔鑫,曹庆,王敏,符小发,闫淼,高强,张学军,周勃,王豪杰. 2024

[10]硫酸钾镁肥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戴平安,邓言福,郑圣先,廖育林,聂军,易国英. 2009

[11]保水剂和脲酶抑制剂对贵州高山甘蓝生长的影响. 魏全全,芶久兰,张萌,陈龙,顾小凤. 2022

[12]施肥对中长绒陆地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冯耀祖,张炎,马海刚,张昀,杨培林. 2007

[13]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爱媛28号"橘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万连杰,何瑞杰,何满,田洋,郑永强,吕强,谢让金,马岩岩,邓烈,易时来. 2023

[14]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的选育鉴定. 陈正武,王家伦,刘红梅. 2008

[15]三倍体茶树新品种黔辐4号的选育. 陈正武,刘红梅,王家伦. 2009

[16]茶叶特效营养液田间试验效果分析. 姚经武. 2018

[17]Kemira肥料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 洪春来,魏幼璋,杨肖娥,Juhani Uoti,韩常灿,郭敏明,沈华琴,余继忠. 2003

[18]茶园控释复合肥肥效与施用技术研究. 刘声传,林开勤,周弟鑫,鄢东海,魏杰,喻云春,徐霖,周玉锋. 2019

[19]紫牡丹等茶树良种在福清试种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初报. 张磊,杨如兴,黄建. 2012

[20]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 潘建义,洪苏婷,张友炯,朱跃进,廖万有,韩文炎.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