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bm-like1的基因克隆与转录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田利

作者: 何田利;杨悦;张红伟;杨宗莹;卢雨晴;李润植;郑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褐色叶中脉;木质素;BM3;BSA-Seq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375-13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在田间发现了一个自然突变的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并命名为bm-like1。多代自交后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通过突变体bm-like1和自交系B73杂交构建了F2群体,遗传分析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表型由隐性单基因BM3控制。利用BSA-Seq和精细定位方法,对有褐色叶中脉表型的F2植株进行定位,将目标区段定位在玉米第4号染色体32~36 Mb之间。通过玉米数据库检索发现,该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BM3基因。BM3基因编码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是玉米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重要的酶。利用纯合突变体bm-like1与bm3突变体做杂交进行等位测验,发现杂交后代表现出褐色叶中脉的表型。经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bm-like1中BM3基因在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44 bp处有一个1439 bp的h AT转座子插入,而bm3突变体在BM3基因第2外显子上有一个5452 bp的序列插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转录组分析发现,突变体bm-like1中BM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自交系B73,突变体bm-like1与自交系B73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代谢途径。

分类号: S513%S548

  • 相关文献

[1]调控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候选基因Zmdle1的定位. 周文期,张贺通,何海军,龚佃明,杨彦忠,刘忠祥,李永生,王晓娟,连晓荣,周玉乾,邱法展. 2023

[2]玉米乳熟期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 2016

[3]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初步遗传分析.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李东林,杨国伟,任晓亮. 2015

[4]马铃薯红色薯肉调控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许芸梅,李玉梅,贾玉鑫,张春芝,李灿辉,黄三文,祝光涛. 2019

[5]水稻材料IR65482抗稻瘟病基因鉴定与定位. 梁廷敏,郭新睿,陈子强,田大刚,陈在杰,王锋,陈松彪. 2018

[6]马铃薯短花药基因sa1的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 王培,唐蝶,李玉梅,杨中敏,祝光涛,黄三文,张春芝. 2019

[7]普通野生稻早抽穗基因OsEHD8的鉴定与进化分析. 鄢柳慧,钟琦,马增凤,韦敏益,刘驰,秦媛媛,周小龙,黄大辉,卢颖萍,秦钢,张月雄. 2024

[8]大豆根茎过渡区弯曲突变体Mrstz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苗龙,舒阔,李娟,黄茹,王业杏,Soltani Muhammad YOUSOF,许竞好,吴传磊,李佳佳,王晓波,邱丽娟. 2024

[9]基于BSA方法的瓠瓜果形相关性状主效QTL分析. 穆子涵,吴晓花,李艳伟,鲁忠富,王尖,吴新义,汪宝根,王华森,李国景,汪颖. 2024

[10]利用BSA-Seq方法鉴定向日葵耐盐候选基因. 贾秀苹,卯旭辉,岳云,陈炳东,梁根生,王兴珍. 2018

[11]基于BSA-seq的一个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基因定位. 杜灿灿,曾生元,景德道,胡庆峰,李闯,钱华飞,林添资,余波,孙立亭,周义文,杨军,韩华新,龚红兵. 2024

[12]棉花功能基因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臧新山,王康文,张先亮,王雪平,王军,梁雨,裴小雨,任翔,吕宇龙,高宇,王星星,彭云玲,马雄风. 2023

[13]基于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严昕,项超,刘荣,李冠,李孟伟,李正丽,宗绪晓,杨涛. 2023

[14]基于BSA-Seq技术鉴定大豆耐荫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曾维英,苏燕竹,赖振光,杨守臻,陈怀珠,谭玉荣,孙祖东,盖钧镒. 2021

[15]BSA-Seq结合RNA-Seq技术挖掘大豆叶片提前黄化衰老基因. 李世宽,洪慧龙,付佳祺,谷勇哲,孙如建,邱丽娟. 2024

[16]家蚕茧层率相关基因筛选及其功能分析. 任晓晓,孙运朋,卿卓,杨万军,罗朝斌. 2022

[17]基于BSA-seq的大豆棕色荚皮L2基因定位. 樊超,毕影东,李炜,梁文卫,刘淼,刘建新,杨光,邸树峰. 2024

[18]拟云芝降解柳树木质素的研究. 谈峰,张健,李玉娟,李敏,王莹. 2014

[19]复合型肥料对辣椒素及其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与相关分析. 苏丹,蓬桂华,韩世玉,耿广东. 2016

[20]抑制4CL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毛白杨中木质素含量与茎杆颜色的关系. 贾彩红,王宏芝,杜克久,宋艳茹,魏建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