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广谱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在海产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小双

作者: 郑小双;高璐;张辉;饶胜其;杨振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广谱;抑菌作用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9 年 10 期

页码: 141-14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作为宿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模拟污染黄鱼中Vp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5株广谱裂解性噬菌体,形态鉴定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裂解谱结果显示单噬菌体分别可以对5~24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产生裂解效应,由5株噬菌体构成的混合物VppMIX能裂解所有Vp菌株(42株)。噬菌体分离株在60℃和pH 4~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单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bacteriophage insensitive mutant frequency,BIMF)在10~(-3)~10~(-5)范围内,但VppMIX能够显著降低的BIMF值达到10~(-6)。应用Vp模拟污染黄鱼片作为模型研究VppMIX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在25℃恒温保藏12 h后,不同剂量VppMIX处理的黄鱼样品中Vp载量比对照组(未处理)降低了1.41~4.98(lg(CFU/g))(P<0.01)。本研究为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控制提供了新型生物抑菌剂。

分类号: TS201.3

  • 相关文献

[1]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研究进展. 许东勤,姚琳,张奇,李风铃,张媛,王联珠,江艳华. 2017

[2]利用广谱抗病基因Pigm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 吕学莲,白海波,惠建,蔡正云,张龙飞,李树华. 2017

[3]1株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等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测定. 张妙宜,陈志杰,陈宇丰,冯仁军,高祝芬,张锡炎. 2017

[4]耐超高压胁迫副溶血性弧菌的逆境耐受性. 黄小鸣,童钰,马君妍,祝凯丽,周杨武,陆海霞,励建荣. 2014

[5]基于琼脂糖和纳米金的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赵广英,邢丰峰. 2007

[6]基于戊二醛交联的4-SPCE电流型VP酶免疫传感器的研制. 马超,赵广英. 2010

[7]1种选择性富集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共增菌培养基SSSV研究. 翁思聪,朱军莉,冯立芳,励建荣. 2013

[8]电沉积纳米金修饰4-SPCE电流型VP免疫传感器的研制. 赵广英,马超,励建荣. 2009

[9]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 陈志芸,施春雷,周秀娟,张茜,周敏,王大鹏,史贤明. 2015

[10]超高压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胞内蛋白质的影响. 周敏,陆维克,陆金金,陆海霞. 2017

[11]副溶血性弧菌增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 赵广英,申科敏,励建荣. 2010

[12]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魏春豪,迟海,杨光昕. 2020

[13]胁迫生长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分析. 高璐,欧阳敏,张辉,饶胜其,尹永祺,杨振泉,沈明君. 2018

[14]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研究. 刘琦,周德庆,柳淑芳,苏来金. 2008

[15]金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单管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吴永生,刘思国,何浩,王春来,宫强,彭永刚,王牟平,罗公平,魏凤祥,孔宪刚. 2006

[16]青岛市售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江艳华,姚琳,宋春丽,苑华宁,翟毓秀,王联珠. 2012

[17]双层平板法对海产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效果评价. 王媛,沈晓盛,吴伟华,蔡友琼,徐捷. 2011

[18]微酸性电解水对活品虾夷扇贝存活率的影响及杀菌效果. 李国威,傅润泽,沈建,樊文,徐文其. 2016

[19]我国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分析. 韩小龙,张海燕,曹明秀,沈晓盛. 2015

[20]几种天然食用成分对副溶血性弧菌抑菌作用研究. 吴伟华,刘承初,沈晓盛,赵勇,李应森,李家乐.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