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小麦茎秆和穗部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瑞

作者: 刘瑞;陈佳钰;尚心悦;许甫超;徐晴;彭严春;董国清;董静;秦丹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麦;小麦;茎秆;穗部;抗倒性

期刊名称: 大麦与谷类科学

ISSN: 1673-6486

年卷期: 2022 年 39 卷 003 期

页码: 14-21

摘要: 倒伏是制约大麦和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大、小麦的抗倒性对实现其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5个大麦品种(系)和3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参试品种的茎秆特性及穗粒性状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测量性状在参试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变异,其中,株高为77.2~95.2 cm,分蘖角度为7.4°~15.7°,基部第2、第3节间长度分别为5.9~10.1 cm和9.0~14.1 cm,茎粗为3.90~4.73 mm,茎壁厚度为0.43~0.94 mm,抗折力为69.01~220.43 N,茎秆木质素含量(质量分数)为17.06%~23.96%,重心高度为40.4~57.7 cm,穗数为2~5个/株,穗粒数为25~38粒/穗,穗粒质量为0.93~2.21 g/穗,千粒质量为35.91~45.41 g.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壁厚度、抗折力、木质素含量及穗粒数与抗倒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968、0.663和0.755;重心高度及穗粒质量与抗倒指数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和-0.671.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总体优于大麦,这与其茎秆相对较厚、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有关.

分类号: S512.1%S512.3

  • 相关文献

[1]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张鹏. 2013

[2]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分析. 姚金保,任丽娟,张平平,杨学明,马鸿翔,姚国才,张鹏,周淼平. 2011

[3]谷子生育期与茎秆以及穗部性状的关系. 元旭朝,张耀元,苏彦冰,刘晓东,刘龙龙,杜婧婧,邓楠,韩渊怀. 2016

[4]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丰光,黄长玲,邢锦丰. 2008

[5]超级杂交稻茎秆形态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研究(英文). 邵平,王燚,魏中伟,王晓玲,马国辉. 2017

[6]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丰光,刘志芳,吴宇锦,李妍妍,景希强,黄长玲. 2010

[7]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王庆祥. 2012

[8]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 丰光,刘志芳,李妍妍,邢锦丰,黄长玲. 2009

[9]玉米茎秆与根系抗倒的特性研究. 汪黎明,李建生,姚国旗,穆春华,孟昭东,刘德友,戴景瑞. 2012

[10]荞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高翔,郝志萍,吕慧卿,刘璋,周忠宇,贺文文,阎昊,王官. 2019

[11]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抗倒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关系分析. 张扬,杨东,董练飞,游晴如,张水金,董瑞霞,王志赋,黄庭旭. 2013

[12]超级杂交稻茎秆形态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研究. 邵平,王燚,魏中伟,王晓玲,马国辉. 2017

[13]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贾瑞玲,赵小琴,陈富,刘彦明,南铭,马宁,张娟宁,陈丽萍,向达兵,刘军秀. 2025

[14]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广旭,王康君,谭一罗,郭明明,孙中伟,陈凤,樊继伟. 2021

[15]小麦地上部器官几何造型与可视化研究. 孟军,郭新宇,赵春江. 2009

[16]不同春小麦茎秆抗倒伏特性分析. 樊明,张双喜,魏亦勤,李红霞. 2022

[17]劲丰与多效唑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朱云林,杨文飞,钱新民,王伟中. 2012

[18]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胡卫国,曹廷杰,王西成,张玉娥,常萍,赵虹. 2018

[19]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赖尚科,刘晓飞,王卫军,赖上坤,崔小平. 2020

[20]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稻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周剑雄,刘威,邹娟,张春华,郭卫红,武立举,张随成,熊又升,杨立军.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