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不同品种苦荞的易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云龙

作者: 李云龙;赵琳;何永吉;程哲;吕慧卿;李红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苦荞;易挥发性成分

期刊名称: 中国粮油学报

ISSN: 1003-0174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18-23+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析,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共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含N物质及其他7类挥发性化合物。5种苦荞共有14种共同组分,包括9种烷烃化合物(2,2,4,6,6-五甲基庚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2,9-二甲基十一烷、3-亚甲基十三烷、十四烷、壬基环戊烷、正十五烷)以及5种烯烃类化合物(乙基苯、萘、1-十二烯、1-十三烯、2E-十四烯);不同品种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醛类以及酯类化合物,醇类及酯类化合物一般具有花香和果香,醛类化合物有脂肪香味,这些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综合气味,从而使不同品种的苦荞呈现不同的特点。

分类号: O657.63`TS210.7

  • 相关文献

[1]贵州不同海拔鱼腥草代谢产物主要特征(英文). 杨占南,彭全材,罗世琼,余正文,赵超,朱国胜,桂阳,夏品华. 2010

[2]二氧化碳浸渍法和传统法酿造条件下玫瑰香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对比分析. 李凯,田淑芬,黄建全,商佳胤,黄春芳. 2018

[3]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黄酒中挥发性成分. 田翔,乔治军. 2019

[4]不同原辅料澳洲坚果露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及比较研究. . 2019

[5]HS-SPME-GC-MS分析油梨种子的挥发性成分. 罗立娜,韩树全,范建新,李茂富,马蔚红,王代谷,何凤平. 2020

[6]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分析氮源浓度对酵母香气物质合成的影响. 秦伟帅,董书甲,姜凯凯,封文涛,刘灿珍,赵新节. 2017

[7]银杏葡萄酒香气成分的萃取条件优化及其香气物质的测定. 冯涛,桑敏,庄海宁,孙敏,徐志民,王旭增. 2019

[8]HS-SPME-GC-MS结合HPLC分析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 殷朝敏,范秀芝,史德芳,樊喆,程薇,高虹. 2019

[9]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判别与聚类分析. KANG Suyoung,朱荫,郑新强,梁月荣,林智. 2018

[10]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在苦荞区试中的应用. 李秀莲,赵建东,陈稳良,朱慧珺 . 2009

[11]苦荞新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李秀莲,史兴海,高伟,朱慧珺,崔林. 2011

[12]104份苦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学文,丁素荣,胡陶,刘迎春,张晓荣,生国利. 2013

[13]苦荞SRAP分子标记体系优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令狐斌,侯思宇,孙朝霞,黄可盛,路阳,韩渊怀,许冬梅. 2015

[14]苦荞生物有机专用肥肥效研究. 史清亮,杨晶秋,陶运平,张筱秀,温月香,刘素芬. 2003

[15]苦荞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序列特征及分子进化分析. 孙朝霞,侯思宇,郭彬,令狐斌,黄可盛. 2014

[16]黑皮绿豆苦养复合营养保健粉的研制. 曹庆穗,严俊文,褚芳,顾和平,陈新. 2012

[17]苦荞麦产量相关因素分析. 王欣欣,卜一,李炳海,李文玉,路耿新,雷雨田,唐超. 2017

[18]苦荞Ft4CL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分子进化分析. 侯思宇,赵盖超,刘荣华,孙朝霞,令狐斌,韩渊怀,许冬梅,李红英. 2015

[19]用GGE双标图分析苦荞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及试验地点相似性. 张大爱,赵绪明,钱一萍,杜莹,张志芬,高金锋,高小丽,王鹏科,冯佰利. 2015

[20]SDE/SPME-GC-MS分析苦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余丽,王灼琛,程江华,谢宁宁,黄晶晶.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