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作物对典型黑土水蚀区水分入渗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淑楠

作者: 孙淑楠;李泽红;侯瑞星;王磊;杨克军;付健;徐超;苗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高粱;玉米;土壤入渗;作物根系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24 年 43 卷 012 期

页码: 3665-36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揭示作物与土壤水蚀的关系,本研究以东北水蚀区黑龙江省克山县为试验地,选取高粱"克杂18号"(SO)和玉米"克玉19号"(M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物根系、土壤物理性质及入渗速率的分析,探讨两种作物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处理0~20 cm 土层容重比MA处理显著增加6.15%,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显著下降5.93%和15.63%,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显著减少6.38%和6.11%;SO处理和MA处理均以0.25~2 mm粒径团聚体为主,SO处理较MA处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显著减少29.57%和4.60%.在0~20、20~40、40~60、60~80 cm 4个土层中,MA处理根重密度分别为SO处理的1.67、2.46、4.52和2.27倍.SO处理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平均入渗率分别比MA处理显著降低19.11%、15.50%、15.63%和14.86%.采用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进行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其中Horton模型R2最大,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入渗速率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各指标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该地区矮杆高粱根系较玉米根系浅,容重大,入渗速率缓慢,易形成地表径流,增加水蚀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数据参考.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冯艳春. 2007

[2]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3]灌水次数对土壤入渗影响的试验分析. 李爱利,蔡焕杰,李志军. 2012

[4]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后延效应的影响. 陈胜男,胡钧铭,徐宪立,韦翔华,何铁光. 2018

[5]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功能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 纪中华,李建增,闫帮国,钱坤建,潘志贤,奎建蕊. 2012

[6]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张健,张良辉. 2011

[7]不同作物根系对黑土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耿贵,汪景宽,於丽华,杨云,邳植. 2011

[8]盐胁迫对作物根系的影响及基因工程改良. 束红梅,郭书巧,巩元勇,倪万潮,沈新莲,张香桂,徐鹏. 2013

[9]两个绿豆品种根系发育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顾和平,陈新,陈华涛,张红梅. 2010

[10]蔬菜无土育苗基质的选择. 王育义,王克安. 1999

[11]不同作物根系对黑土中各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耿贵,於丽华,於丽华,殷博,郑翠兵,惠菲,王铁军. 2010

[12]作物根系的研究进展. 王法宏,赵君实. 1991

[13]计算机视觉在作物根系识别与分析中的应用. 安鹤峰. 2021

[14]吉林省旱田作物丰歉定位测报研究数据管理系统. 吴桂荣,万发仁,王国琴. 1997

[15]玉米SSR-DNA指纹库构建方案在高粱中的通用性. 周青利,王蕊,张春宵,周海涛,易红梅,王凤华,李晓辉,田红丽,葛建镕,席章营,王凤格. 2017

[16]莠去津在吉林省的应用和残留现状调查. 赵滨,卢宗志. 2018

[17]利用玉米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ALS点突变处理培育抗除草剂高粱. 朱振兴,李丹,王春语. 2017

[18]高粱SbCYP79A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玉米研究. 李金红,霍岩,付莉,翁倩,陶承光,史振声. 2018

[19]高粱替代玉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 宋献艺,杜丽英,贾丽军,张凯. 2019

[20]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谷维,张敬涛,吴俊江.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