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对吡虫啉的室内抗性发展动态及其生化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宇

作者: 郑宇;姚凤銮;丁雪玲;赵建伟;何玉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生化机制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学报

ISSN: 1001-8581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70-73

摘要: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分类号: S433

  • 相关文献

[1]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 何玉仙,黄建,翁启勇,梁智生. 2008

[2]烟粉虱细胞色素CYP6EM1基因的克隆及对吡虫啉抗性的作用. 赵倩楠,黄明娇,危学高,杨静,杜田华,殷城,向文胜,杨鑫,张友军. 2021

[3]吡虫啉的不同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的寄生效果评价. 饶琼,许勇华,张帆,罗晨,张宏宇,Greg J Devine,Kevin Gorman. 2012

[4]麦长管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殖力比较. 韩晓莉,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 2008

[5]葡萄斑叶蝉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抗性初步研究. 范咏梅,郝敬喆,姜新丽,王惠卿,刘新志,吴玉华,张娟. 2007

[6]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 张靖,齐浩亮,王芹芹,陆宴辉,芮昌辉. 2016

[7]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解毒代谢酶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杨妮娜,张友军,杨鑫,黄大野,龙同,万鹏. 2016

[8]大豆抗烟粉虱的遗传研究. 徐冉,李伟,张礼凤,林延慧,齐波,邢邯. 2010

[9]番茄抗烟粉虱研究进展. 郭广君,高建昌,王孝宣,国艳梅,杜永臣. 2010

[10]大豆抗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与农艺品质性状的关系. 徐冉,李伟,张礼凤,王彩洁,戴海英,邢邯. 2009

[11]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体系研究. 徐冉,李伟,王彩洁,张礼凤,戴海英,邢邯. 2009

[12]不同地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刘淑华,施必富,葛赏书,杨保军,刘泽文. 2015

[13]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差异及机制研究. 许小龙,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 2012

[14]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作用及有关生化机制的研究. 毛爱军,王永健,耿三省,冯兰香. 2005

[15]镧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生化机制. 慕康国,赵秀琴,胡林,张文吉,崔建宇. 2006

[16]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研究. 张海平,王志,李原萍. 2012

[17]黄曲条跳甲对毒死蜱敏感性差异的生化机制. 郑丽祯,傅建炜,陈小龙,钟小露,尤民生. 2009

[18]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评价与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孙杨,秦文婧,黄水金,秦厚国. 2018

[19]极细链格孢蛋白激发子诱导棉花抗病性及相关酶的变化. 邱德文,杨秀芬,曾洪梅,袁京京,官春云. 2007

[20]B型烟粉虱对噻虫嗪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封云涛,张友军,吴青君,王少丽,徐宝云.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